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无影灯下的“隐形守护者”,通过精准的生命监测和专业的医疗干预,确保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本文将深入探讨麻醉科医生在手术中的生命监测工作,揭示他们在保障患者安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一、麻醉医生的术中角色
麻醉医生的工作远不止于术前的“打一针”,他们在手术全程中承担着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职责。从术前评估到术中监护,再到术后管理,麻醉医生为患者构建起了全周期的生命守护体系。
(一)术前评估
术前,麻醉医生需要详细查阅病历,全面评估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全身状况,进而制定涵盖药物选择、剂量滴定、麻醉方式等核心要素的个体化方案。
(二)术中监护
术中,麻醉医生与外科团队紧密协作,通过动态监护系统实时捕捉各项生理参数的毫厘变化,以专业的药物管理和全程监护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三)术后管理
术后,麻醉医生持续调控药物代谢进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波动,助力患者安全、快速地恢复意识,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后遗症的发生。
二、术中监测的关键指标
(一)心率监测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通过监测心率,医护人员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整体循环状况。正常成年人的心率通常在60~100次/分。
(二)血压监测
血压测量了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表示,包括舒张压和收缩压。正常血压范围是120/80mmHg。血压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循环状况、心血管功能和手术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三)呼吸监测
呼吸监测是术中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呼吸监测,医护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等情况,发现呼吸困难、通气不畅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患者正常呼吸。
(四)血氧饱和度监测
血氧饱和度监测是通过夹在患者的指尖、耳垂或其他部位,非侵入性地测量血氧水平。护理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氧饱和度的情况。
(五)二氧化碳(CO₂)监测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全麻手术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通气情况。
(六)尿量监测
通过监测尿量,护理人员可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液体平衡。尿量通常以每小时毫升为单位监测。
(七)神志状态监测
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神志状态,以及是否有任何异常的意识变化或神经系统症状。
三、麻醉深度与疼痛监测
(一)麻醉深度监测
随着术中监测技术的发展,麻醉医生可以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适当的麻醉状态。
(二)疼痛监测
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清醒状态下可以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数字评分(NRS)来评估。在全身麻醉下,评估疼痛较为困难,但目前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进行监测,以指导麻醉镇痛管理。
四、麻醉医生的决策与干预
麻醉医生不仅具备各种围术期的急救技能,如建立有创动静脉通路、气管插管、心脏除颤、心肺复苏等,还掌握了各种内科急救用药的使用时机、剂量和效果。在术中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他们需要果断决策,用最有效的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为外科创造更多治疗机会。
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工作强度与人才缺口
《中国麻醉医生职业现状白皮书》揭示的30万人才缺口,折射出这一群体的三重困境:生理极限、技术壁垒与社会认知偏差。麻醉医生日均站立时间长达12小时,频繁值夜班,手机24小时开机。术中平均每天处理3.7次危机,且决策时间中位数仅11.4秒。综合评估下,其工作强度是ICU医生的1.7倍。
(二)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
面对麻醉医生的工作强度和技术壁垒,医疗机构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协同,强化临床决策支持,提升围术期安全性。
(三)公众教育与认知提升
通过活动和宣传,击碎“麻醉即沉睡”的认知偏见,让公众看见监护仪曲线背后,那群以毫米级精度守护生命脉动的无名英雄。
六、结论
麻醉科医生在手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精准的生命监测和专业的医疗干预,确保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尽管面临工作强度大、人才缺口等挑战,但通过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和公众教育,可以更好地支持麻醉医生的工作,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麻醉医生的“隐形守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他们的专业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和感激。
(沈煜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