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吃盐越少越护心?心内科护士:真正该忌口的是这“隐形盐”

2024-02-27 09: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说我血压高,得少吃盐!”这是心内科病房里最常见的患者自述。然而,许多人将“少吃盐”简单等同于“炒菜少放盐”,甚至走向极端——完全戒盐,结果却出现乏力、头晕等低钠症状。事实上,护心的关键并非单纯减少食盐摄入,而是警惕那些藏匿在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与最新研究,揭秘盐与心脏健康的真实关系,并教你识别生活中的“隐形盐陷阱”。

一、盐与心脏的“爱恨纠葛”:摄入多少才合理?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其中的钠离子(Na⁺)是维持人体渗透压、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的关键电解质。然而,当钠摄入超标时,它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推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卒中等风险。

权威推荐摄入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每日钠摄入<2克(约5克食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食盐<5克(约一啤酒瓶盖平铺量);

高血压患者:建议进一步降至3克以下。

现实困境:我国居民平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达9.3克,超标近一倍,其中仅有20%来自家庭烹饪,80%源于加工食品(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二、极端限盐的误区:护心≠完全戒盐
65岁的张先生因高血压被医生叮嘱“少吃盐”,回家后他彻底停用食盐,连酱油、味精也一并戒除。两周后,他因头晕、乏力就诊,检查发现血钠仅125mmol/L(正常值135-145mmol/L),被诊断为“低钠血症”。

心内科护士提醒:钠是必需营养素,过度限制会导致:

电解质紊乱:低钠可能引发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激素失衡:身体会通过分泌醛固酮(保钠激素)来潴留钠,反而加重水钠潴留;

味觉退化:长期无盐饮食会降低对食物的敏感度,导致隐性摄入更多高盐加工食品。

正确做法:在医生指导下个性化调整盐摄入,优先控制“隐形盐”,而非完全戒盐。

三、真正该忌口的“隐形盐”:这5类食物是重灾区
“隐形盐”指加工食品中添加的含钠化合物(如亚硝酸钠、苯甲酸钠),它们常以“防腐剂”“增味剂”等形式存在,即使不咸也可能含钠量惊人。以下食物需重点警惕:

1. 调味料与酱料:鲜味的“钠陷阱”
酱油:1汤匙(15ml)含钠约900mg,相当于2.3克食盐;

味精(谷氨酸钠):1茶匙(5g)含钠1000mg;

豆瓣酱、沙拉酱:钠含量常超1000mg/100g。

替代方案:用柠檬汁、醋、香草等天然调料增鲜,或选择“低钠酱油”(钠含量减少50%以上)。

2. 加工肉制品:方便背后的健康代价
火腿肠、培根、腊肉:为延长保质期和提升风味,加工时需大量盐和亚硝酸钠。例如,100克火腿肠含钠约1200mg;

罐头鱼(如金枪鱼):钠含量可达800-1500mg/100g。

健康选择:优先选购新鲜肉类,或选择标注“无添加”的冷冻肉品。

3. 速食与零食:酥脆口感的高钠秘密
方便面:一包方便面(含调料包)钠含量超2000mg,接近每日上限;

薯片、虾条:100克薯片含钠约600mg,且易过量食用;

蜜饯、果脯:为掩盖酸味,常添加大量糖和盐,钠含量可达500mg/100g。

建议:用坚果、水果等天然零食替代,或选择“无盐”版本。

4. 面包与烘焙食品:甜味掩盖的咸味
切片面包:为增强面筋和延长保质期,100克面包含钠约400mg;

饼干、蛋糕:即使甜味明显,也可能含碳酸氢钠(膨松剂),钠含量达300-500mg/100g。

技巧:购买时查看营养标签,选择钠含量<120mg/100g的产品。

5. 饮品中的“钠刺客”:意想不到的来源
运动饮料:为补充电解质,部分产品钠含量达200mg/500ml;

蔬菜汁、番茄酱: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盐防腐,钠含量超100mg/100ml。

提醒: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品,无需额外补充电解质(除非剧烈运动或腹泻)。

四、护心饮食的“黄金法则”:减盐不减味
学会看营养标签:选择钠NRV%(营养素参考值)<30%的食品,避免购买NRV%>50%的高钠产品。

巧用天然香料:大蒜、洋葱、姜、罗勒、迷迭香等可提升风味,减少盐需求。

烹饪方式调整: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烤;出锅前放盐,减少用量。

定期监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可直观反映盐摄入是否超标(血压波动常早于症状出现)。

五、结语:护心是一场“细水长流”的修行
盐与心脏的关系并非“越少越好”的简单对立,而是需要精准平衡的艺术。与其盲目戒盐,不如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隐形盐”,通过阅读标签、选择天然食材和调整烹饪习惯,将钠摄入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记住:真正的护心饮食,是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心脏的“守护者”,而非“隐形杀手”。从今天起,关注标签上的钠含量,别让“隐形盐”悄悄偷走你的心血管健康!

(刘俊 河南省胸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