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情志护理:情绪管理与健康生活的秘诀

2025-09-06 12: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情绪问题也愈发普遍。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中医情志护理,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情绪管理与追求健康生活的有效秘诀。

一、认知中医“情志”:七情与人体的内在联结
中医所说的“情志”,并非单纯指情绪感受,而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反应,核心包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情绪,合称“七情”。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七情是人体适应外界变化的自然表现,如因顺遂之事而喜、因不公之事而怒,这种适度的情绪波动不会引发健康问题。但当情绪刺激具备“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两个特征,且超出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打破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导致机能紊乱,最终诱发或加重疾病。

《黄帝内经》中“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的论述,正是对情志失调致病机制的经典概括——不同情志的过度表达,会直接影响人体“气”的运行状态,为疾病埋下隐患。

二、情志与健康:七情伤五脏的深层逻辑
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一一对应、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了“七情-五脏”的关联体系,具体表现为:喜对应心、怒对应肝、忧(悲)对应肺、思对应脾、恐(惊)对应肾。过度的情志变化,会直接损伤对应的脏腑功能。

(一)情志过极伤脏腑的具体表现
怒伤肝:长期或突发的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常见症状为胁肋胀痛、头晕目眩,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血压骤升、头痛呕吐;

喜伤心:过度兴奋(如狂喜、骤喜)会使心气涣散,表现为失眠、心慌、注意力不集中,极端情况下可能诱发心悸、中风等急症;

思伤脾:长期过度思虑(如焦虑工作、纠结琐事)会导致脾气郁结,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畅等问题;

悲(忧)伤肺:持续的悲伤或忧虑会消耗肺气,使人出现气短、乏力、咳嗽等症状,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

恐(惊)伤肾:突然的恐惧或长期的不安会导致肾精下陷,表现为腰膝酸软、夜尿增多,儿童还可能出现遗尿等情况。

(二)情志失调的连锁反应:从气机到疾病
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单一脏腑。当情志失调导致“气”的运行失常后,会进一步引发气血运行受阻、经络阻滞,形成“情志失调→气机紊乱→气血不畅→脏腑受损→疾病发生”的连锁反应。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加重都与情志问题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时,血压会急剧升高,增加脑出血、心梗的风险;胃溃疡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下,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病情反复难愈;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多伴有焦虑、急躁等情绪,而情绪波动又会进一步加重甲状腺功能异常。

三、中医情志护理:四大核心方法助你管理情绪
既然情志对健康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智慧进行情志护理,实现情绪的有效管理呢?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科学且实用的方法,核心可概括为“以情胜情、转移注意力、顺应四时、日常调理”四大类。

(一)以情胜情:利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
以情胜情法基于“五行相克”理论,通过引发一种情志来抑制另一种过度的情志,达到“以偏纠偏”的效果。具体应用需根据个人情况谨慎操作,避免过度刺激:

悲胜怒:当愤怒难以平复时,可通过观看感人的电影、阅读悲伤的故事等方式,引发适度的悲伤情绪,缓解怒气;

恐胜喜:对于过度兴奋(如中彩票后狂喜)的人,可通过提醒潜在风险(如财务规划、健康注意事项)等方式,引发适度的警惕,收敛心气;

怒胜思:长期陷入思虑无法自拔时,可通过适当宣泄愤怒(如呐喊、运动)的方式,打破思虑的僵局;

喜胜悲:持续悲伤时,可通过参与欢乐的活动(如聚会、看喜剧)的方式,引发愉悦情绪,驱散阴霾;

思胜恐:面对恐惧时,可通过理性分析风险、制定应对方案的方式,用思虑缓解不安。

(二)转移注意力:让情绪“脱离”负面场景
当陷入不良情绪时,主动转移注意力是缓解情绪的有效方法。通过从事感兴趣的活动,让大脑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实现情绪的自然舒缓:

文化类活动:阅读、绘画、书法等活动能让人沉浸其中,平静心绪,尤其适合焦虑、烦躁时进行;

运动类活动:户外跑步、打太极、练瑜伽等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释放压力,负面情绪会随汗水排出体外;

音乐疗法:不同旋律的音乐对情绪有直接调节作用——欢快的音乐(如民乐《喜洋洋》)可改善低落情绪,舒缓的音乐(如古琴曲《平沙落雁》)能缓解紧张焦虑。

(三)顺应四时:跟着季节调整情志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是“天人相应”的整体,季节变化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情绪状态,因此情志护理需顺应四时特点:

春季养“生”: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复苏,应多参与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烦躁;

夏季养“长”:夏季炎热,易使人烦躁不安,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可通过听悠扬的音乐、喝绿豆汤等方式,保持内心平静;

秋季养“收”:秋季气候干燥,万物凋零,易使人产生悲伤之感,应多与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独处时的负面情绪积累;

冬季养“藏”:冬季寒冷,阳气内藏,应注意保暖,避免过度激动或悲伤,可通过泡温泉、晒太阳等方式,保持情绪稳定。

(四)日常调理:穴位按摩与生活习惯结合
除了针对性的情志调节,日常的细微调理也能为情绪管理提供持续支持,核心包括穴位按摩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直接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不良情绪: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2寸(约三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适合缓解焦虑、心慌;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凹陷处,按摩此穴可疏肝理气,适合缓解愤怒、烦躁;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按摩此穴可疏风解表、镇静安神,适合缓解紧张、头痛。

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是情志稳定的基础——充足的睡眠(每天7-8小时)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休息,避免因疲劳导致的情绪波动;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谷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能维持脏腑功能正常,为情绪调节提供物质保障。

四、践行情志护理:让中医智慧融入健康生活
中医情志护理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智慧。它不需要复杂的工具或专业的技能,只需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份对情绪的关注,多一点对身体的觉察:

当你感到愤怒时,不妨先深呼吸,尝试用“悲胜怒”的方法缓解情绪,或按摩太冲穴平复肝气;当你陷入思虑时,可放下琐事,去户外跑步或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注意力转移;当季节变化时,主动调整作息和活动,让情绪与自然同步。

中医情志护理的核心,是教会我们与情绪和平相处——不压抑、不纵容,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情绪,让情绪成为健康的“助力”而非“阻力”。通过践行这些方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管理情绪,还能维护脏腑功能,提升免疫力,最终实现身心健康的统一。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将中医情志护理融入日常生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压力,以积极的情绪拥抱生活,真正掌握情绪管理与健康生活的秘诀。

(邹颖 河南省职工医院 医务科 副主任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