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内因尿液成分异常浓缩沉淀而形成的颗粒或成块样聚集物,主要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这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尤其好发于青壮年群体,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将深入探讨泌尿系结石的成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带你全面了解这颗“石头”的秘密。
一、成因探析
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如尿酸盐、碳酸盐、胱氨酸等,在特定条件下容易析出结晶并聚集形成结石。此外,泌尿系统的细菌感染,特别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变形杆菌,可将尿素分解为游离氨,使尿液碱化,进而促进磷酸盐、碳酸盐等以菌团或脓块为核心形成结石。结石的形成还与种族、遗传、性别、年龄、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营养状况以及尿路本身疾患如尿路狭窄、前列腺增生等密切相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尿道结构、前列腺问题及雄激素水平有关;而某些饮食习惯如高钙、高盐、高蛋白饮食,以及缺乏饮水等,也会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二、症状表现
泌尿系结石的症状因结石的大小、部位、损伤及梗阻程度而异。结石局部压迫和摩擦会导致患者出现钝痛、隐痛或剧痛等表现,且多为突然发作,阵发性加剧。疼痛可沿尿管向下放射到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严重时可使患者呻吟不止、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结石上皮组织存在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可引发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并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还可出现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结石刺激尿道、输尿管或肾盂黏膜时,可能造成组织损伤而出现血尿。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甚至伴有排石现象。结石排入输尿管末端或尿道时,可引起明显的膀胱刺激感,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线细、尿滴沥、尿痛等症状,重症者可发生急性尿潴留及会阴部剧痛。若上尿路结石体积过大,可引起梗阻、肾积水,尤其是双侧上尿路结石导致的双侧肾积水,可引发无尿症状。
三、诊断方法
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KUB)和B型超声波检查。X线平片可显示结石的阴影,而B超则能观察到结石的光团,两者结合使用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CT扫描和MRI等现代影像学技术也为结石的诊断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治疗方法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内镜碎石、激光碎石和手术治疗等,具体选择应根据结石的大小、类型和位置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来决定。药物治疗适用于直径小于0.6cm的结石,通过服用解痉药、排石药和抗生素等药物促进结石溶解或排出。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将结石击碎成小块后随尿液排出。内镜碎石通过尿道进入膀胱或输尿管,利用内镜将结石取出或击碎,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膀胱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激光碎石利用激光产生的能量将结石击碎后随尿液排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泌尿系结石,尤其适用于直径较大的结石。对于直径大于2cm的结石或经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结石,需采用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五、预防措施
泌尿系结石的预防同样重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结石的复发风险。保持充足的饮水量,每天至少2000-3000毫升,以增加尿量,有利于体内多种盐类、矿物质的排出。减少高脂肪、高盐、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过度补钙治疗。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结石排出。如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原发病,需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定期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彩超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结石问题。
六、结论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泌尿系结石,关键在于认识其成因、症状及预防治疗措施。对于已患结石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泌尿系结石的全面了解,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崔航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普外与泌尿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