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即尿路结石,是指在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中形成的固体结晶体。这些结石可能由多种物质组成,包括钙盐、尿酸盐、磷酸盐等。泌尿系结石可能导致疼痛、出血、感染甚至肾功能损害。手术是治疗较大或复杂泌尿系结石的常见方法,但围手术期的感染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泌尿系结石围手术期感染的早期预警信号,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感染。
一、泌尿系结石围手术期感染的风险因素
术前因素:
结石大小和位置:较大的结石或位于肾盂、输尿管的结石更容易引起梗阻和感染。
既往感染史:有尿路感染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在围手术期发生感染。
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感染风险增加。
术中因素:
手术时间:长时间的手术操作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无菌技术:不严格的无菌操作可能导致细菌进入体内。
器械污染: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可能引起感染。
术后因素:
引流不畅:术后引流不畅可能导致尿液滞留,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伤口护理:不当的伤口护理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抗生素使用:不恰当的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二、围手术期感染的早期预警信号
发热:手术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是感染的第一个迹象。
尿液变化:尿液颜色、浑浊度的改变,或者出现血尿、脓尿等异常情况。
疼痛加剧:术后疼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疼痛性质发生变化。
伤口红肿热痛:手术切口处出现红肿、热感、疼痛加剧等症状。
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性症状。
三、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彻底检查:术前应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
预防性抗生素: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考虑术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改善免疫功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采取措施提高免疫力。
术中管理:
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减少感染机会。
手术技巧:采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减少组织损伤。
器械消毒:确保所有手术器械都经过严格消毒。
术后护理:
密切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尿液和伤口情况。
有效引流:确保引流通畅,减少尿液滞留。
合理用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四、处理措施
及时诊断: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以确诊。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支持治疗: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患者稳定状态。
必要时再次手术:对于严重的感染或脓肿形成,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清创。
五、结论
泌尿系结石围手术期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警惕。通过了解感染的早期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共同应对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感染问题。
(王雪峰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