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在医疗诊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对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的检测,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依据。然而,在大众对检验科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少误区,这些误解可能影响人们对检验结果的正确理解,甚至可能干扰医疗决策。本文旨在揭秘这些常见误区,辨析其中的真相与谣言。
一、对检验项目的误解
(一)血常规检查误区
1. 白细胞升高就是细菌感染
很多人认为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就一定是细菌感染,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虽然细菌感染常常会导致白细胞升高,但白细胞升高还有其他原因。例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创伤、手术、急性中毒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应激性增高。此外,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加,同时伴有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且,在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白细胞数量也会异常升高。所以,不能仅凭白细胞升高就判定是细菌感染,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2. 红细胞、血红蛋白低就是贫血,需要马上补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贫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立刻开始补血治疗。首先,需要确定贫血的原因。贫血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不同类型的贫血治疗方法不同,比如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可能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 B12,而对于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贫血,补血治疗可能并不适用,甚至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此外,一些检验误差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结果假性降低,如血液稀释、标本采集不当等,所以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
(二)生化检验误区
1. 肝功能检查正常就代表肝脏没问题
肝功能检查是检验科常见的项目,但肝功能正常并不完全等同于肝脏健康。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这些指标只能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部分。一些早期的肝脏病变,如肝脏纤维化、部分肝炎病毒感染早期、某些遗传性肝病等,可能肝功能指标仍然正常。另外,肝功能检查结果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饮酒、熬夜、药物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转氨酶等指标暂时升高,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有严重病变。所以,肝功能检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肝脏超声、病毒学检测等,才能更全面地评估肝脏状况。
2. 血脂高就是吃太多油腻食物,只要少吃油就能降下来
血脂升高确实与饮食中油脂摄入过多有一定关系,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血脂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除了饮食因素外,遗传因素在血脂异常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即使饮食控制得很好,血脂也可能明显升高。此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也会引起继发性血脂升高。因此,对于血脂高的情况,除了调整饮食结构,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病因。
二、对检验过程的误解
(一)标本采集误区
1. 抽血检查前不能喝水
很多人认为抽血检查前需要绝对禁食禁水,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一般来说,大部分血液检验项目(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要求空腹抽血,这里的空腹是指禁食 8 - 12 小时,但可以少量饮水(不超过 200 毫升)。过度禁水可能会导致血液浓缩,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对于一些特殊检查,如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则需要严格遵循特定的饮食和饮水要求。此外,抽血前大量饮水可能会稀释血液,对某些检查结果(如血液中某些物质的浓度)产生影响,所以适量饮水很关键。
2. 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查结果没区别
不少人认为静脉血和末梢血(如手指血)在检查结果上没有差异,其实不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两者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一些项目上还是存在区别的。例如,末梢血由于采集部位的特殊性,可能会受到组织液稀释的影响,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上可能会略低于静脉血。而且,末梢血采集过程中的操作因素,如挤压程度等,也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一些需要高精度结果的检查,如血常规的详细分类等,静脉血通常更为准确。
(二)检验结果准确性误区
1. 检验结果有误差就是检验科的问题
当检验结果出现与预期不符或与临床症状不匹配的情况时,很多人会认为是检验科的失误。然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检验科内部的质量控制因素(如仪器校准、试剂质量、操作人员技能等)外,标本采集、运输、保存过程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标本溶血、凝血、采集时间不当、保存温度不合适等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所以,当出现结果疑问时,需要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共同排查可能的原因,而不是单纯归咎于检验科。
2. 检验结果是绝对准确的
有些人认为检验结果是绝对权威、准确无误的,这也是一种误解。尽管检验科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任何检测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差范围。不同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一些疾病在早期或处于特殊阶段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例如,在某些传染病的窗口期,病原体检测可能为阴性,但实际上患者已经感染。因此,检验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
三、对检验报告解读的误解
(一)参考值范围的误解
1. 检验结果在参考值范围内就没事
很多人认为只要检验结果在参考值范围内就是正常的,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参考值范围是基于大量正常人群的检测数据统计得出的,一般包含了 95%左右的正常人群,但仍有 5%的正常人群可能在这个范围之外。而且,参考值范围可能因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检测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此外,对于一些处于临界值附近的结果,虽然在参考值范围内,但可能已经提示身体有潜在的变化,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观察。
2. 检验结果超出参考值范围就一定有病
相反,当检验结果超出参考值范围时,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疾病。前面提到的检验误差、个体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结果异常。例如,某些人由于体质特殊,某些指标可能长期处于略高于或低于参考值的状态,但身体并无异常。所以,对于超出参考值范围的结果,同样需要综合分析,必要时进行复查或进一步检查。
(二)检验报告的整体解读误解
1. 只看单项结果,不看其他相关指标
在解读检验报告时,一些人只关注某个单项指标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他相关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看肾功能检查报告时,只看肌酐值,而不结合尿素氮、尿酸等指标以及患者的尿量、血压等情况。实际上,这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可能共同反映肾脏的功能状态。单独一个指标异常可能有多种解释,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2. 不理解检验报告的动态变化意义
检验报告的动态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但很多人并不重视。例如,对于一个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连续几次的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如果白细胞数量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提示治疗有效;如果持续升高或波动较大,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关注检验结果的动态变化,而不仅仅是单次的结果。
结语
检验科的工作对于医疗诊断至关重要,而大众对检验科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检验结果,促进医疗决策的准确性。通过揭秘这些常见误区,希望能让大家对检验科有更科学、全面的认识,避免被谣言误导,使检验更好地服务于健康。
(任利娟 新乡新华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