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这一临床较为少见的急症,因其发病突然、症状剧烈且潜在风险高,而备受医学界和患者的关注。下面我将深入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以期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并引导患者及时就医,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发病机理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简而言之,是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因各种原因受损,导致血液从血管腔通过皮损的血管内皮层进入血管壁的夹层内部,形成局部膨胀的血管瘤。这一病理过程主要源于动脉内膜的局部破损,血液冲入内膜和外膜之间的中层,形成三层结构(内膜血肿、中层、外膜),随着血肿的扩大,可能造成肠系膜动脉的狭窄,甚至导致肠道缺血、坏死。
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症状最为显著的是突然发生的腹痛,这种腹痛通常呈现撕裂样剧痛,让患者难以忍受。此外,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发热等症状。若夹层导致动脉瘤破裂,将引起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三、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A利用磁共振技术,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对于评估夹层范围、血流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能够实时显示血管形态及血流动态,但因其有创性,通常作为进一步确认诊断的手段。
四、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策略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类。
· 保守治疗:
o 胃肠道休息: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通过胃肠道休息,减少食物对肠道的刺激,降低肠道蠕动,有利于病情稳定。
o 抗栓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以防止血栓形成,减轻血管壁负担。
o 降压治疗: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避免夹层进一步扩展,减轻患者症状。
o 密切观察: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超声波,以监控夹层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内科治疗:
o 药物治疗: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如使用止痛药物缓解腹痛。
o 营养支持:对于存在营养不良或进食困难的患者,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
· 手术治疗:
o 动脉支架植入术:这是目前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介入手术,将支架植入夹层部位,固定夹层,恢复正常血流,防止肠道缺血、坏死。
o 开放性手术:对于夹层范围广泛、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进行开放性手术,修复动脉结构,重建血流通道。
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技术的高低,还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夹层的位置及范围、手术时机的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后的护理与康复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后的护理与康复同样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休息与恢复:手术后,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根据医生指导,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恢复。
· 饮食调理:手术后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影响消化功能和伤口愈合。建议多吃米粥、面条、蒸鱼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伤口护理:手术后的伤口需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如出现红肿、渗液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 避免不良习惯:吸烟和饮酒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增加再次发生肠系膜动脉夹层的风险。因此,手术后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
· 定期复查:手术后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彩超或CT检查,以监测血管状况。
六、结语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作为一种临床急症,其发病突然、症状剧烈,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然而,通过了解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疾病。对于患者而言,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做好术后护理与康复,是战胜疾病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认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指导。
(徐高升 焦作市人民医院 腔内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