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呼吸介入技术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为肺部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还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使得许多原本难以治疗的疾病有了转机。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呼吸介入技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前沿医疗手段。
一、什么是呼吸介入?
呼吸介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内镜等工具介入到呼吸系统内部,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技术。它属于介入诊疗学的亚专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呼吸病学的重要分支。
呼吸介入技术主要利用支气管镜等内镜设备,通过人体的自然孔道(如口腔、鼻腔)或微小创口,将特定的诊疗器械导入到气管、支气管、肺部等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活检诊断或治疗。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呼吸介入的主要治疗领域
二、呼吸介入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气管、支气管、肺部和胸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气道良性或恶性狭窄:例如,由肿瘤、炎症或外伤引起的气道狭窄,可以通过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技术进行治疗。
2、支气管及肺血管相关性疾病:如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用于治疗大咯血,肺动脉成形术改善肺动脉高压等。
3、气道或肺部的良性或恶性肿物:通过支气管镜下的活检、消融、冷冻等技术,可以对肺部结节、包块以及良恶性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
4、胸膜疾病:如介导下胸膜活检术、胸膜固定术等,用于治疗难治性气胸或顽固性胸腔积液。
三、呼吸介入的常用技术
呼吸介入技术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手段:
1、支气管镜诊断技术:
(1)荧光支气管镜:利用荧光技术,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
(2)电磁导航:结合三维重建技术,精确定位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或治疗。
2、治疗性介入呼吸病学技术:
(1)电烧蚀、冷冻、激光:通过物理手段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2)支架、球囊扩张:用于气道狭窄的治疗,恢复患者通气功能。
(3)腔内放射、光动力治疗:利用放射线或光敏剂,杀死肿瘤细胞。
3、慢性气道病变的治疗技术:
(1)肺减容手术:通过切除部分肺组织,改善重度肺气肿患者的生活质量。
(2)气道旁路治疗:为严重气道狭窄患者提供新的通气通道。
4、其他技术:
(1)经皮肺穿刺活检:通过皮肤穿刺进入肺部,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2)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特定情况下,通过皮肤切开气管,建立人工气道。
四、实际案例:呼吸介入技术的成功应用
让我们通过两个真实案例,进一步了解呼吸介入技术的实际应用。
1、案例一:气道狭窄患者的救治
赵阿姨,60多岁,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咳嗽、咳痰及喘息。最近,她因呼吸困难加重入院,经过气管插管和呼吸机通气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难以撤离呼吸机。通过胸部CT扫描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赵阿姨存在气道重度狭窄,这是导致她通气不畅的主要原因。
经过专家团队的研究分析,决定为赵阿姨实施“支气管镜下气道狭窄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手术过程顺利,赵阿姨术后很快脱离呼吸机,呼吸顺畅,顺利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案例二:肺癌患者的介入治疗
梁叔,58岁,患有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经过放化疗治疗后,近一个月来反复咳嗽、咳痰、咯血,并有气促。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他的隆突处有菜花状肿物生长,伴有出血,支气管镜难以通过。
专家团队会诊后,决定为梁叔实施呼吸内镜介入手术。术后,梁叔咯血减少,气促缓解,顺利脱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返回胸部肿瘤科继续专科治疗。
五、呼吸介入的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呼吸介入技术将在肺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如更先进的导航技术、更高效的消融手段以及更安全的支架材料,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
此外,呼吸介入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也将使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具备开展这一技术的能力,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诊疗水平,我们可以共同为守护患者的呼吸健康贡献力量。
呼吸介入技术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为肺部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患者的康复之路增添了一份信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呼吸介入技术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让肺部疾病的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张昭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二(2)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