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视角下的便秘调理与治疗

2023-11-13 13: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便秘是指大便量减少、排便困难和排便时间延长的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认为,便秘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气血不足、阳虚寒凝等。针对便秘,中医提供了多种整体调理的方法,旨在通过改善体质、调整生活方式、促进肠道蠕动等,达到缓解便秘症状的目的。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如何调理和治疗便秘。

一、便秘的中医病因分析

1. 饮食不节: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甘甜食物,或饮酒过度,会导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形成便秘。此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也会影响脾胃功能,使糟粕内停,形成便秘。

2. 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会导致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形成便秘。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常。

3.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影响脾胃功能,使运化无力,糟粕内停,引发便秘。适当的劳作和休息有助于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过度或不足都会损害其功能。

4. 气血不足:久病、产后、年老体弱等,致使气血亏虚,大肠传导无力,形成便秘。气血不足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津液的分泌,导致便秘。

5. 阳虚寒凝:阳气虚衰,阴寒内生,凝滞肠胃,阳气不运,津液不行,导致便秘。阳虚寒凝的便秘常伴有畏寒肢冷、腹部冷痛等症状。

二、中医调理便秘的方法

1. 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便秘常用中药有大黄、枳壳、厚朴、芒硝、木瓜、葛根、郁金等。这些中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煎煮或研磨成粉末,配制成中药汤剂或药丸,通过口服的方式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以及通便润肠。常用的方剂有:

o 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o 大黄丸:适用于热盛伤津型便秘,可清热泻火,润肠通便。

o 胃苏丸:适用于湿热积聚型便秘,可祛湿清热,调理肠道。

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便秘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达到缓解便秘的目的。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浮白、大肠俞等。针灸治疗可根据个人体质和便秘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3. 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腹部或背部的特定穴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调整肠道蠕动,达到通便润肠的效果。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腹法、推背法等。推拿按摩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便秘,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

按摩具体方法如下:

1、 伸开手掌,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逐渐用力,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5—10分钟。

2、 双手揉搓耳朵的耳骨,耳垂,可以刺激耳周穴位,增加便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

4. 饮食调理

中医治疗便秘还注重饮食调理,推荐多吃粗粮、蔬菜、水果,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的次数,缓解便秘症状。应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合理安排饮食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o 蔬菜:如菠菜、芹菜、白菜等,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o 水果:如香蕉、苹果、梨等,含有丰富的果胶和纤维,有助于润肠通便。

o 粗粮:如玉米、燕麦、红薯等,富含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

5. 心理调理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常。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状态,以免因情绪问题而加重便秘症状。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6. 作息规律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每天定时排便,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同时,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三、注意事项

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便秘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同人的体质、病情也会影响中医治疗方法的选择。因此,最好向医生咨询,获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避免滥用泻药:长期使用泻药会损害肠道功能,导致便秘加重。因此,应避免滥用泻药,尤其是强效泻药。如需使用泻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 定期检查: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如发现肠道病变,应及时就医治疗。

四、结语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调理。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饮食调理、心理调理以及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便秘症状,改善肠道环境。同时,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饮食均衡、情志舒畅、劳逸结合,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张胜利 博爱县金城乡卫生院 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