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肌肉“罢工”之谜——揭秘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2025-01-18 14: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肌肉疲劳或酸痛的感觉,但当肌肉突然“罢工”,无法正常活动时,这可能是一种疾病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种神秘疾病的面纱——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一、什么是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是一种骨骼肌反复发作的弛缓性麻痹疾病。它以发作时血清钾降低为主要特征,骨骼肌会突然变得无力或完全瘫痪。这种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至40岁的男性最为多见。麻痹通常在夜间入睡后或早晨清醒时出现,首发症状多为对称性的双下肢无力,随后可能蔓延至上肢。值得注意的是,眼肌、面肌、舌肌、咽喉肌、咀嚼肌等通常不受影响。

二、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症状与表现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主要症状是四肢无力、瘫痪,伴有麻木、酸痛等感觉。麻痹通常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近端重于远端,呈对称性。在发作期间,腱反射会减退或消失,但知觉及意识保持正常。

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一,短则数小时,长则可达数天。在发作前,患者往往会有前驱症状,如肌肉僵硬、疲乏、四肢知觉异常、嗜睡、头痛等。麻痹程度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轻者仅感全身乏力,尚可行走;重者则全身的骨骼肌几乎均可受累,甚至可能导致呼吸障碍、心界扩大或心力衰竭。

三、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病因与分类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且具有遗传性。继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则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钾改变而导致的,这些疾病包括甲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7α-羟化酶缺乏、钡剂中毒、摄食甘草酸制剂及滥用甲状腺激素等。其中,甲亢尤为常见。

此外,一些常见的诱因也可能触发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发作,如饱餐、高糖饮食、疲劳、寒冷、酗酒、精神刺激及注射胰岛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或输注大量葡萄糖等。

四、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典型的病史是发作性骨骼肌弛缓性麻痹而无感觉障碍;实验室检查时,发作时的血清钾通常低于3.5mmol/L,且予钾盐治疗有效。此外,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继发性低血钾麻痹也是诊断的重要一环。

在治疗方面,补钾是首要任务。口服钾盐是最安全的方法,常选用10%氯化钾溶液、枸橼酸钾或醋酸钾等。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可以经静脉滴注补钾。但需要注意的是,补钾时应遵循“尿少不补钾、浓度不过高、滴速不过快、总量不过多”的原则,以确保安全。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豆类、海产品等;低盐饮食,减少每天摄入的钠量;避免高碳水化合物和大量甜食饮料的摄入;戒烟限酒;避免过度运动;以及避免使用某些可能降低血钾的药物,如胰岛素、呋塞米等。

五、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预防与预后

预防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关键在于避免诱因和调整生活方式。患者应尽量避免饱餐、高糖饮食、疲劳、寒冷、酗酒等不良刺激;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血钾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来说,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是良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中年后,发作可能会逐渐减少。然而,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永久性疾病或反复发作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呼吸肌麻痹等。因此,患者应保持警惕并遵医嘱进行长期管理。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虽然看似神秘且令人担忧,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调整生活方式,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疾病并减少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这一疾病,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和防范。当我们的肌肉不再轻易“罢工”时,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健康和美好。

(李旭光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