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了解这一常见精神疾病

2023-12-08 11: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心情不好”来形容自己一时的情绪低落或沮丧。然而,当这种“心情不好”持续存在,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它可能就不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需要专业关注的抑郁症。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复杂性和严重性往往被低估,甚至被误解。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抑郁症的本质、症状、成因、治疗及预防,以期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和理解,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一、抑郁症: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定义,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需要专业医疗关注。它不仅仅是一种情绪问题,更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层面的复杂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二、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抑郁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抑郁症患者会表现出以下一些典型症状:

情绪低落‌:患者常常感到悲观、绝望、自卑、痛苦,对一切缺乏兴趣。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极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思维迟缓‌:患者的思维变得迟钝,反应变慢,说话减少,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交流困难。

意志活动减退‌:患者变得被动、疏懒,缺乏动力和欲望去做任何事情。不愿意社交、做家务,甚至不愿意去上班。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学习困难、眼手协调能力减退等症状。

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变化、胸闷气短、性欲减退、闭经等不良躯体症状。

这些症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功能的丧失。

三、抑郁症的成因分析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生物学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水平异常,这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应对方式等心理因素也是抑郁症的重要成因。具有神经质、性格内向、敏感、偏执、完美主义等性格特点的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如亲人离世、感情破裂、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负面生活事件,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四、抑郁症的治疗与康复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个方面。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水平,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遵照医嘱服用。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轻度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也是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等。这些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学习应对策略,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抑郁症的康复也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身体内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寻求支持和帮助;同时,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五、抑郁症的预防与关注

抑郁症的预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改善生活环境、减轻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是预防抑郁症的重要措施。其次,社会应加强对抑郁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福利。此外,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康复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进行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调整,以提高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六、结语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医疗关注的常见精神疾病。通过了解抑郁症的症状、成因、治疗及预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释放压力,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李悦 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 精神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