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这类疾病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成为临床的一大挑战。而G试验,作为一种非培养技术的真菌检测方法,正逐渐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
一、什么是G试验?
G试验,全称(1,3)-β-D-葡聚糖试验,是一种检测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的试验。这种物质广泛存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如毛霉菌、根霉菌等)外的各类真菌细胞壁中,占细胞壁成分的50%以上,尤其在酵母菌中含量极高。而细菌、病毒、人体细胞及其他病原菌则不含有此成分,因此它作为真菌抗原有较高的特异性。
当人体被真菌感染后,吞噬细胞会迅速吞噬真菌,并持续释放(1,3)-β-D-葡聚糖,使得血液及体液中的含量增高。通过检测血清中的(1,3)-β-D-葡聚糖含量,可以反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情况。
二、G试验的检测原理
G试验的检测原理基于(1,3)-β-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G因子、凝固酶原等,发生凝固蛋白原转变的级联反应,从而引起吸光度变化。根据检测其溶液吸光度变化,可以对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试剂中添加的两性电解质及表面活性剂可抑制脂多糖对B、C因子的激活,对革兰阴性脂多糖有特异性屏蔽作用。
三、G试验的临床应用
1.早期诊断:G试验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的感染。在侵袭性真菌病在临床表现、微生物学证据及胸部高分辨率CT出现征象前,血清中(1,3)-β-D-葡聚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值,一般较发热或其他临床症状平均早4~5天,较胸部高分辨率CT平均早9.3天。
2.筛查工具:G试验可作为真菌感染筛查的重要工具,其阴性结果对于排除侵袭性真菌病的意义很大。
3.指导治疗:G试验的结果可指导临床及早使用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对于念珠菌血症等严重真菌感染。
四、G试验的局限性
尽管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G试验只能提示真菌侵袭性感染的存在,无法确定具体感染菌种。其次,G试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因素(血液制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医疗因素(纤维素膜血液透析、外科手术和医用纱布等)、宿主因素(细菌菌血症、念珠菌定植等)以及样本因素(采血管污染或过度操作)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五、如何正确解读G试验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解读G试验结果至关重要。首先,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其次,对于G试验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或其他特异性检测以明确感染菌种。最后,对于G试验阴性的患者,也不能完全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已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
六、总结
G试验作为一种非培养技术的真菌检测方法,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G试验有望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马琼 河南省人民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