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这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长久以来被视作一种单纯的头痛症状。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偏头痛,尤其是伴有先兆的偏头痛,与某些类型的中风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卵圆孔未闭(PFO)作为心脏结构的一种异常,可能是连接偏头痛与中风风险的关键桥梁。本文将深入探讨偏头痛与中风的关系、卵圆孔未闭在其中的角色,以及针对这一高风险群体的有效预防策略。
一、偏头痛与中风:潜在的联系
偏头痛,尤其是先兆偏头痛(伴有视觉、感觉或言语障碍等短暂性神经症状),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为缺血性中风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这种联系在年轻和中青年患者中尤为显著。尽管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推测可能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异常调节、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以及潜在的卵圆孔未闭有关。
二、卵圆孔未闭:偏头痛与中风之间的“桥梁”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解剖结构异常,指的是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的卵圆孔在出生后未能正常闭合。在正常情况下,卵圆孔在出生后一年内自然闭合。然而,约有25%的成年人中,卵圆孔保持开放状态。PFO通常无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允许来自静脉系统的微小血栓通过右心房进入左心房,进而进入大脑,导致缺血性中风,特别是在存在偏头痛等高风险因素的情况下。
三、偏头痛患者的“血栓预警”信号
对于偏头痛患者,尤其是伴有先兆症状的患者,应视为潜在的“血栓预警”信号。这些患者不仅面临更高的中风风险,还可能伴有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因此,全面的心血管评估,包括心脏超声(特别是发泡试验)以检测PFO,以及必要的血液检查,对于识别高风险个体至关重要。
四、预防策略:从生活方式到医疗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
规律运动: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等,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压力管理: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以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药物治疗:
偏头痛预防药物:对于频繁发作的偏头痛,医生可能会推荐预防性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抗抑郁药等。
抗凝治疗:对于存在PFO且中风风险较高的偏头痛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抗凝治疗,尽管这一做法仍存在争议。
介入手术:
卵圆孔封堵术:对于PFO相关中风的高风险患者,卵圆孔封堵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该手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达卵圆孔处,实现永久闭合,从而降低中风风险。
定期监测与随访:
心血管监测: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及必要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
神经科随访:偏头痛患者应定期神经内科随访,评估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语
偏头痛与中风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卵圆孔未闭作为潜在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挑战。通过综合的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必要的介入手术以及定期的监测与随访,我们可以有效识别和管理高风险个体,降低中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偏头痛患者而言,认识并重视这一潜在的健康威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是迈向健康生活的重要一步。同时,医疗专业人士的持续教育和研究,对于深化我们对这一复杂关系的理解,以及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同样至关重要。
(闫灿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脏及大血管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