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做PET检查为啥要打“显影剂”?安全吗?

2025-02-13 16: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学检查的“大家庭”里,PET检查就像是一位超级侦探,能帮我们揪出身体里那些隐藏的“坏分子”——疾病。不过,这位侦探在执行任务时,还得有个得力助手,那就是“显影剂”。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做PET检查为啥要打“显影剂”呢?这东西安全吗?别急,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揭开这其中的奥秘。

(一)显影剂:PET检查的“秘密武器”

PET检查,全称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它就像是一个超级显微镜,能看到我们身体内部细胞层面的活动情况。但光靠它自己可不行,得有个“帮手”来标记出那些可能有问题的地方,这个“帮手”就是显影剂。

目前,PET检查最常用的显影剂是氟代脱氧葡萄糖,简称18F-FDG。从名字就能看出,它和葡萄糖有点像,其实它就是葡萄糖代谢所需的一种类似物。咱们身体里的细胞就像一个个小工厂,葡萄糖就是它们生产能量的“原材料”。而肿瘤细胞就像一群疯狂的“吃货”,它们的代谢能力特别旺盛,对葡萄糖的需求比正常细胞高2-10倍。18F-FDG进入人体后,也会参与到细胞的代谢过程中。那些代谢活跃的肿瘤细胞就会大量摄取18F-FDG,就好像一群饥饿的小怪兽在疯狂地抢夺食物。这样一来,PET探测器就能捕捉到这些细胞发出的特殊信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最终形成清晰的图像,把那些隐藏在身体里的肿瘤细胞“揪”出来。

除了肿瘤,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检查中,显影剂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癫痫的诊断中,医生可以用显影剂来定位癫痫灶,就像给癫痫灶装上了一个“定位器”,这样就能更准确地进行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显影剂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肌的血流情况和代谢状态,判断心肌是否存活,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显影剂安全吗?——揭开安全之谜

既然显影剂这么重要,那它安全吗?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其实,18F-FDG这种显影剂对人体的危害性是比较小的。

从它的成分来看,它是一种带正电子的葡萄糖,和咱们身体里的葡萄糖很相似,所以人体对它的耐受性比较好。而且,它的半衰期很短,只有2个小时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呢?打个比方,就像一场短暂的“派对”,2个小时后,大部分的18F-FDG就会从身体里“撤离”。一般来说,检查后24小时,体内的18F-FDG就基本代谢消失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毕竟,18F-FDG是一种放射性药物,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但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PET检查所使用的辐射剂量是在人体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的。做一次PET检查时人体的照射剂量,相当于拍一次X线片的剂量。虽然有研究指出PET-CT检查(PET检查的一种常见形式)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相关性的癌症发病率为0.2%-0.8%,而且年龄越低,风险越大,但这个风险是相对较小的。而且,医生在给患者做检查前,会进行严格的评估,只有当检查的收益明显大于风险时,才会建议患者进行PET检查。

为了进一步降低显影剂可能带来的风险,患者在检查前后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在检查前,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禁食,一般是禁食4-6小时。这是因为如果体内血糖过高,会影响肿瘤细胞对显影剂的摄取,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检查后,要多喝水,多排尿,这样可以加速显影剂的代谢和排出体外。另外,检查后12小时内不要近距离接触孕妇和儿童,因为他们对辐射比较敏感。

(三)PET检查:不只是显影剂的功劳

虽然显影剂在PET检查中起着关键作用,但PET检查的强大功能可不仅仅靠它。PET检查是将PET技术和CT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检查方法。PET就像是一个“功能侦探”,能发现细胞层面的功能变化;而CT就像是一个“解剖侦探”,能清晰地显示身体的解剖结构。通过计算机将两者的图像进行融合,就得到了一个既有精细解剖结构又有丰富生理、生化功能信息的全新影像。

这种融合图像的优点可多了去了。它不仅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还能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PET检查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肿瘤细胞在形态结构尚未发生明显变化时,细胞分子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代谢变得活跃起来。而PET检查可以根据肿瘤细胞对18F-FDG摄取增高的特征,在肿瘤早期就准确地探测到病灶部位。相比之下,像B超、CT和MRI等常规检查,在病变早期很难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对于中晚期的恶性肿瘤,PET检查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准确地判断肿瘤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和远处转移,从而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比如,医生可以根据PET检查的结果,决定是进行手术切除肿瘤,还是进行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在肿瘤术后的复查中,PET检查也能大显身手。通过手术等治疗后,肿瘤是否变化、癌细胞活跃性是否降低、全身其他部位还有没有扩展,这些通过PET-CT影像可以一目了然检测出来。有时候,手术后手术部位纤维组织增生会形成结节,很难与肿瘤复发相鉴别,而PET-CT不受术后局部解剖结构改变及放射治疗后纤维化的影响,可以轻易将炎性肿块和肿瘤区分开来。

(四)哪些人适合做PET检查?

既然PET检查这么厉害,那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PET检查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类人群:

① 肿瘤患者:PET检查在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复发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鉴别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对复发的肿瘤与周围坏死及瘢痕组织加以区分。目前,PET检查多用于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卵巢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的检查,其诊断准确率在90%以上。

② 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病患者:PET检查可以用于癫痫灶定位、老年性痴呆早期诊断与鉴别、帕金森病病情评价以及脑梗塞后组织受损和存活情况的判断。比如,在癫痫的诊断中,PE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找到癫痫发作的起源部位,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定位。

③ 肾脏功能出现问题的患者:PET检查尤其适用于上尿路梗阻、肾脏缺血、慢性肾盂积水、先天性单侧肾脏缺如等疾病的诊断。

④ 心血管疾病患者:PET检查能检查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并对心肌活力准确评价,确定是否需要溶栓治疗、安放冠脉支架或冠脉搭桥手术。结合药物负荷,还可以测定冠状动脉储备能力,评价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不过,PET检查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对肿瘤病理性质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操作者经验丰富。而且,PET检查的费用比较昂贵,一次全身PET-CT检查大约需要7000元人民币,而且这部分医疗费用不能享受医疗保险,需要由患者本人承担。另外,孕妇和儿童一般不建议进行PET检查,因为显影剂的辐射可能会对胎儿和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总结:科学看待PET检查与显影剂

总的来说,做PET检查要打显影剂是为了让PET这位“超级侦探”能更准确地找到身体里的“坏分子”。虽然显影剂是一种放射性药物,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但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对人体的危害是比较小的。而且,PET检查结合了PET技术和CT技术的优势,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面对PET检查时,既不要过于恐惧,也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选择是否进行PET检查。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医学科技的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PET检查和显影剂的安全性也会不断提高,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大家都能对PET检查和显影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医学检查,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于艳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核医学)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