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到体检报告或是带孩子看病时,不少人会留意到一项指标——嗜酸粒细胞计数。当看到“嗜酸粒细胞增多”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过敏,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嗜酸粒细胞增多背后隐藏的健康秘密。
嗜酸粒细胞,作为白细胞家族中的一员,虽然在血液中的含量仅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就像身体里的“特殊卫士”,装备着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的“武器”。嗜酸粒细胞的主要功能与免疫调节和抗寄生虫感染密切相关。当有寄生虫入侵人体时,嗜酸粒细胞能迅速被激活,聚集到感染部位,通过释放各种酶和毒性蛋白,对寄生虫进行攻击和杀伤,从而保护我们的身体。此外,在过敏反应中,嗜酸粒细胞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嗜酸粒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即成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⁹/L时,就被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过敏反应确实是导致嗜酸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比如过敏性鼻炎,每到花粉季,患者接触花粉后,免疫系统会将花粉识别为外来的“敌人”,随即启动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嗜酸粒细胞会大量增殖并被招募到鼻腔黏膜,引发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同时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也会升高。又如支气管哮喘,一些患者在接触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后,气道会出现炎症反应,嗜酸粒细胞浸润气道,导致喘息、气急、咳嗽等症状发作,并且血液和痰液中的嗜酸粒细胞数量都会显著增加。食物过敏同样如此,食用某些易过敏食物后,除了皮肤可能出现皮疹、瘙痒,胃肠道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外,血液检查也往往能发现嗜酸粒细胞增多。
然而,嗜酸粒细胞增多并非过敏的“专利”。寄生虫感染也是导致其增多的常见因素。在一些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像蛔虫、钩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当它们在人体肠道内寄生时,会不断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嗜酸粒细胞作为免疫防御的重要成员,会大量生成并聚集到肠道及周围组织,试图清除这些寄生虫,这就导致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数量明显上升。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通过粪便检查找到寄生虫卵或幼虫即可明确诊断。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与嗜酸粒细胞增多有关。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仅关节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部分患者血液中嗜酸粒细胞也会升高。这是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嗜酸粒细胞参与到这一免疫过程中,从而导致其数量增多。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除了面部可能出现红斑,还可能有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等表现,血液检查时也可能发现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情况。
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嗜酸粒细胞增多。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白细胞异常增殖,其中就包括嗜酸粒细胞,使得血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此外,一些实体肿瘤,如肺癌、胃癌等,肿瘤组织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的嗜酸粒细胞,导致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病情较为复杂。
当发现嗜酸粒细胞增多时,首先不要惊慌。医生一般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比如,若患者近期有过生食海鲜、肉类的经历,又伴有腹痛、腹泻,医生会考虑寄生虫感染的可能,进而安排粪便检查。如果患者有明显的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等,医生则会进一步询问过敏史,并可能进行过敏原检测。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会进行相关抗体检测,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而对于怀疑肿瘤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
嗜酸粒细胞增多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它可能是过敏的预警,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体检报告或疾病诊断时,保持理性和冷静,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郭秋霞 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