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育龄夫妇未避孕 1 年未孕)影响全球约 15% 的家庭,病因涵盖排卵障碍、输卵管因素、男性精液异常等。单纯西医促排卵或中医调理难以覆盖复杂病因,中西医结合通过 “精准诊断 + 系统调理”,为生育难题提供分层递进的解决方案。
一、中西医对不孕症的病因认知差异
(一)西医病因分类
女性因素占 50%~60%,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输卵管堵塞、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性因素占 30%~40%,以少弱畸精症为主;不明原因不孕约占 10%~20%。需通过性激素六项、超声造影、精液分析等明确病理机制。
(二)中医病机解读
中医将不孕症归为 “无子”“断绪”,核心病机为肾虚(占 70%),分肾阴虚(腰膝酸软、经少色红)、肾阳虚(畏寒肢冷、白带清稀);兼证常见肝郁(情志抑郁)、血瘀(经行腹痛)、痰湿(形体肥胖),强调 “种子先调经” 的整体观。
二、西医标准化诊断路径
(一)女性全面评估
排卵监测:基础体温、LH 试纸结合超声监测卵泡发育,PCOS 患者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
输卵管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HSG)确诊堵塞部位,腹腔镜手术可同步疏通;
内膜评估:宫腔镜检查内膜厚度及容受性,薄型内膜(<7mm)需雌激素预处理。
(二)男性精液分析
精液量、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率是核心指标。少精症(<15×10⁶/mL)、弱精症(前向运动<32%)需进一步检查染色体及 Y 染色体微缺失。
三、中医特色辨证体系
(一)四诊合参分型
肾虚血瘀型:治以补肾活血,方用毓麟珠合少腹逐瘀汤;
痰湿阻滞型:苍附导痰丸加减化痰祛湿,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雄激素状态;
肝气郁结型:逍遥散疏肝理气,缓解精神压力所致排卵障碍。
(二)外治法增效
艾灸疗法:气海、关元、子宫穴温通胞脉,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中药灌肠:红藤、败酱草等药材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输卵管粘连;
耳穴贴压:神门、内分泌、卵巢等耳穴调节下丘脑 - 垂体轴功能。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路径分层
(一)轻度排卵障碍:中药主导,西药辅助
PCOS 患者先予二甲双胍(0.5g tid)改善胰岛素抵抗,配合补肾活血中药(淫羊藿、丹参)促排卵。中药周期疗法:经后期滋阴养血,排卵期活血通络,黄体期温肾助孕。
(二)输卵管因素:手术联合调理
腹腔镜术后予中药通管方(路路通、王不留行)口服,配合中药热敷下腹部,促进盆腔粘连松解。超声引导下输卵管通液术同步注入丹参注射液,减少再粘连风险。
(三)男性不育:中西药协同改善精液质量
弱精症患者口服左卡尼汀(1g bid)联合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前者提高精子能量代谢,后者补肾填精。锌硒宝片补充微量元素,3 个月为 1 疗程。
(四)不明原因不孕:综合干预策略
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联合补肾疏肝中药,中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IUI 提升受孕概率。若 3 周期未孕,及时转入试管婴儿(IVF)流程,胚胎移植前后配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调节免疫。
五、周期管理与心理干预
(一)月经周期精准调控
通过基础体温曲线判断黄体功能,中药周期疗法配合地屈孕酮补充黄体支持;排卵期超声监测指导同房时机,提高受孕几率。
(二)心理 - 生殖轴调节
正念减压疗法(MBSR)联合甘麦大枣汤,降低焦虑评分,改善下丘脑功能。夫妻同治模式,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双方生育压力。
六、疗效评估与预后管理
建立中西医结合疗效标准:临床妊娠(超声见孕囊)+ 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查抗磷脂抗体、封闭抗体,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泼尼松保胎。治疗 6 个月未孕者重新评估,适时转入辅助生殖技术。
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需遵循 “辨病与辨证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原则。从病因诊断到治疗实施,整合现代医学的精准性与中医的整体性,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未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如中药调控子宫内膜基因表达)深入,中西医协同有望进一步提升妊娠率,助力更多家庭实现生育梦想。
(赵爱丽 南阳市卧龙区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