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急诊室的白炽灯下,捂着腹部蜷缩的患者额头沁满汗珠,这种突如其来的绞痛,像一记重锤敲打着身体,这是急性疼痛在 “呐喊”。而在城市的另一隅,写字楼里的白领每天被肩颈的钝痛如影随形,这种持续数月的不适,如同砂纸反复摩擦神经,是慢性疼痛在 “低语”。同样是疼痛,急性与慢性却像硬币的两面,藏着截然不同的生命故事。
急性疼痛如同骤雨,往往在受伤或疾病发作的瞬间 “倾盆而下”。骨折时骨头错位的撕裂感、阑尾炎发作时腹部的刀割般剧痛,这些疼痛会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达到峰值。它的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3 个月,就像被按下启动键的闹钟,当伤口愈合、炎症消退,疼痛也会随之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这是身体对危机的 “紧急响应系统”,通过疼痛信号提醒我们受伤或患病,促使我们及时就医治疗。与之不同,慢性疼痛更像绵绵细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生活。当急性疼痛超过 3 个月仍未缓解,或疼痛自发生起就持续不愈,便跨入了慢性疼痛的范畴。长期伏案工作引发的腰肌劳损、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疼痛,这些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数年甚至伴随终身,不再单纯是身体受伤的信号,更像是一个失控的警报器,即使伤口早已愈合,疼痛却依然顽固地存在。
急性疼痛大多有着明确的 “肇事者”。当我们不小心被开水烫伤,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到高温刺激,立即将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给大脑,引发灼痛;运动时关节扭伤,周围组织的损伤触发炎症反应,释放出多种化学物质,刺激神经产生疼痛。这些由创伤、手术、感染等明确病因引发的疼痛,就像案件中的 “现行犯”,清晰可查。相比之下,慢性疼痛的成因则如同复杂的谜团。它可能源于未完全愈合的急性损伤,例如骨折后即便骨头长好,关节却留下了长期的疼痛;也可能与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组织,导致持续的疼痛和炎症;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会改变大脑对疼痛的感知,让疼痛变得更加剧烈和持久,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慢性疼痛的病因难以简单明确。
急性疼痛往往具有鲜明的特征。它的疼痛程度通常较为剧烈,让人难以忽视,患者能清晰地指出疼痛的具体部位,如手指被划破时,疼痛集中在伤口处;疼痛性质也多种多样,可能是尖锐的刺痛、刀割样的剧痛,或是难以忍受的绞痛。这种强烈的不适感促使患者迅速采取行动,寻求医疗帮助。反观慢性疼痛,其表现则更为 “隐晦” 和复杂。疼痛程度可能时轻时重,有时只是隐隐作痛,有时却又突然加剧;疼痛部位可能模糊不清,比如慢性头痛患者,很难准确说出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性质也多为钝痛、胀痛、酸痛,像钝刀割肉般持续折磨着患者。更棘手的是,慢性疼痛还可能伴随一系列其他症状,如失眠、疲劳、情绪低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疼痛虽然剧烈,但它如同一场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在疼痛期间,患者的生活节奏可能会被打乱,但随着疼痛的缓解,身体机能逐渐恢复,生活也能回归正常。它更多是身体在短期内发出的 “警示”,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健康问题。而慢性疼痛却像一场漫长的 “拉锯战”,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持久的伤害。长期的疼痛不仅会导致身体功能下降,例如慢性腰腿痛患者可能因疼痛而行动受限,逐渐出现肌肉萎缩;还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长期处于疼痛的折磨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慢性疼痛还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工作和家庭生活,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了解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区别,不仅是医学知识的科普,更是对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急性疼痛像严厉的老师,用短暂的痛苦教会我们保护身体;慢性疼痛则如难缠的对手,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和坚韧的意志与之长期对抗。无论面对哪种疼痛,及时就医、科学治疗,都是我们捍卫健康的有力武器。
(高文静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疼痛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