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输血前必须知道的八大关键事项

2025-04-18 16: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广泛应用于手术、创伤、贫血及血液疾病等治疗过程中。然而,输血并非毫无风险,错误的输血操作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其家属,都应充分了解输血前的关键事项,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下是输血前必须知道的八大关键事项。

一、明确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输血
输血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只有在患者确实需要时才应进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输血指南均强调,输血应严格遵循临床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常见的输血指征包括:

1.急性大量失血:如外伤、手术中大出血,导致患者血容量严重不足或血红蛋白(Hb)水平急剧下降(通常Hb<70g/L时考虑输血)。

2.慢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当Hb<60g/L且伴有明显缺氧症状(如心悸、气促、头晕)时可能需要输血。

3.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缺乏,需输注血小板或血浆以纠正出血倾向。

不必要的输血不仅浪费血液资源,还可能增加感染、过敏反应及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等风险。

二、血型匹配与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前必须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否则可能引发致命的溶血反应。输血前需进行以下检测:

1.ABO血型与Rh血型鉴定:ABO血型系统(A、B、AB、O型)和Rh血型系统(Rh阳性或阴性)是最重要的血型分类,必须严格匹配。

2.交叉配血试验:即使血型相同,仍需进行交叉配血,以排除其他血型系统(如Kell、Duffy等)的不相容性。

3.抗体筛查:部分患者因既往输血或妊娠可能产生不规则抗体,需通过抗体筛查避免溶血反应。

三、输血前感染性疾病筛查
尽管现代血库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了严格筛查,但仍存在极低的窗口期感染风险(如HIV、乙肝、丙肝、梅毒等)。输血前应:

1.评估患者感染风险:询问患者是否有高危行为(如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必要时建议自体输血或采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

2.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需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输血前患者评估与准备
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

1.生命体征监测:记录输血前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以便输血后对比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输血种类和剂量。

3.静脉通路建立:确保使用足够粗的静脉针(通常≥20G),避免输血速度过慢或溶血。

五、输血速度与剂量控制
输血速度需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1.常规输血:通常成人为2-4ml/min(1单位红细胞约2小时输完),儿童或心功能不全者需更慢。

2.大出血抢救:可加压快速输血,但需密切监测循环负荷。

3.输血剂量:红细胞通常按1单位提升Hb约10g/L计算,血小板输注需根据患者体重和血小板计数调整。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1.急性溶血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腰痛、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休克,需立即停止输血并抢救。

2.过敏反应:轻者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需使用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素。

3.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多见于老年或心功能不全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需利尿治疗。

发热反应:多因白细胞抗体引起,可予退热药处理。

七、特殊人群输血注意事项
1.儿童输血:需严格计算剂量(通常10-15ml/kg),并监测血糖、电解质。

2.孕妇输血:需注意Rh阴性孕妇输Rh阳性血可能致敏,影响后续妊娠。

3.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肿瘤化疗后,需输注辐照血以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风险。

八、输血后监测与记录
输血后仍需密切观察患者24小时,记录:

1.生命体征变化:是否出现发热、心率增快等迟发性反应。

2.实验室复查:输血后24小时复查Hb,评估疗效。

3.不良反应上报:如发生输血反应,需按规定上报血库及相关部门。

结语
输血是一项高风险、高成本的医疗干预措施,必须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充分评估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医护人员应遵循规范操作,患者及家属也需了解相关知识,共同确保输血安全。通过科学合理的输血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输血的治疗价值,减少不良后果。

(曹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 检验病理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