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暑的急救与护理:全面守护生命安全

2024-03-23 19: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5302

在炎炎夏日,高温天气不仅令人感到不适,更可能引发中暑这一严重的健康危机。中暑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身体过热而导致的热伤害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了解中暑的急救与护理知识,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一、中暑的分类与症状

中暑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人们首先可能出现先兆中暑症状,如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此时体温通常不超过38℃。

轻症中暑:若先兆中暑症状未能及时缓解,可能发展为轻症中暑。此时,患者体温会升高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大量出汗、皮肤灼热、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

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是最为严重的情况,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类型,患者体温可超过40℃,出现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多器官系统损伤等,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二、中暑的急救措施

当中暑发生时,迅速且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中暑的急救步骤:

迅速撤离高温环境

发现中暑患者后,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以减少体温的进一步上升。

解开衣物,促进散热

解开患者的衣物,特别是紧身或厚重的衣物,有助于促进散热,降低体温。如果患者衣物被汗水浸透,应及时更换干爽的衣物。

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或冰块敷在患者的额头、腋窝、手腕等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减轻中暑症状。也可以使用冷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患者身体,帮助降低体温。但需注意,冰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中暑患者往往伴有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过多。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至关重要。可以让患者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或淡盐水,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盐分。如果患者意识不清或呕吐不止,应避免强行喂水,以免造成窒息或误吸。

观察病情变化

在急救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三、中暑的护理措施

中暑患者的护理也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畅通

对于昏迷或抽搐的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同时,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持续降温

在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之前,应持续进行物理降温。可以使用冰袋、冰帽等敷于头部、颈部、腋下等处,以帮助患者快速降温。同时,保持室内通风,降低环境温度,有助于散热。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特别是重症中暑患者,应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

合理膳食

中暑患者康复期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粥、面条、蔬菜等。避免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

心理护理

中暑患者可能因病情严重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并发症

中暑患者易发生多器官系统损伤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特别是重症中暑患者,应警惕脑水肿、肺水肿、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中暑的预防

预防中暑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如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

保持室内通风降温

室内应保持通风良好,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无通风的环境中。

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过多。因此,应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等。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以免加重脱水症状。

合理安排作息和饮食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水分和电解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饮暴食。

增强体质和耐热能力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和耐热能力。逐渐适应高温环境,提高身体对热的耐受性。

五、总结

中暑是一种严重的热伤害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了解中暑的急救与护理知识,掌握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在高温天气下,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刘爱丽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内科)

0
0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