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AUB)的临床处置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与个体化评估,建立规范化诊疗路径。本文结合《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版)》,从急诊止血策略、药物治疗规范及刮宫术指征三方面,系统阐述精准化治疗方案。
一、急诊止血策略的规范化实施
(一)药物干预的一线选择
1.孕激素单药方案
炔诺酮片5mg每8小时口服,适用于血红蛋白(Hb)≥80g/L的非急性出血患者,通过转化子宫内膜实现止血。
2.雌孕激素联合方案
戊酸雌二醇4-6mg/d联合地屈孕酮10mg/d,用于青春期或生育期严重出血者,需监测血栓风险。
3.抗纤溶药物辅助
氨甲环酸1g每8小时静脉滴注,可减少纤维蛋白溶解,适用于合并月经过多的非结构性AUB。
(二)紧急输血治疗指征
1.重度贫血合并休克
血红蛋白(Hb)<70g/L且收缩压<90mmHg,伴面色苍白、四肢湿冷,需立即启动输血程序。
2.持续性出血超48小时
经药物治疗后出血量无减少趋势,需紧急评估输血必要性。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心率>120次/分、尿量<20ml/h,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即刻补充血容量。
(三)重症监护核心要点
1.出血动态监测
建立专用记录单,每小时统计经量及血凝块排出情况,量化出血程度。
2.生命体征评估
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心率,警惕失血性休克早期征象(如脉压减小、烦躁不安)。
3.器官灌注监测
留置导尿管,维持尿量≥30ml/h,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以指导液体复苏。
二、药物治疗的分层管理方案
(一)青春期患者的周期调控
1.止血-修复-维持三阶段
(1)止血期:采用大剂量雌激素(如结合雌激素2.5mg q6h)快速修复子宫内膜创面;
(2)调整期:止血后逐步过渡至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如戊酸雌二醇1-2mg/d+醋酸甲羟孕酮10mg/d,连用21天),连续3个周期;
(3)支持治疗:口服琥珀酸亚铁0.1g tid,直至血红蛋白(Hb)恢复至120g/L以上。
(二)育龄期女性的综合管理
1.排卵障碍性出血
(1)短效复方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月经第1-5天起始,每日1片,连用21天,调整排卵周期;
(2)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适用于血红蛋白稳定且无生育需求者,可减少月经量90%以上,降低再出血风险;
(3)促排卵治疗:克罗米芬50-100mg/d,于月经第5天起始,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无排卵患者,需监测卵泡发育。
(三)围绝经期患者的诊疗路径
1.优先明确病理诊断
建议门诊行分段诊刮术,尤其对于月经周期紊乱>6个月或不规则出血>14天者,需排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恶性病变。
2.激素治疗原则
(1)后半周期孕激素疗法:醋酸甲羟孕酮10-20mg/d,于月经第16-25天口服,连续3-6个周期,抑制内膜过度增生;
(2)子宫内膜保护: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前,需经阴道超声评估内膜厚度(<5mm为安全阈值),避免内膜异常增殖。
三、刮宫术的精准化指征与操作规范
(一)绝对手术适应症
1.子宫内膜病变高危人群
年龄>40岁,伴异常子宫出血合并CA125升高或超声提示内膜血流丰富,需紧急刮宫获取病理标本。
2.药物治疗失败病例
规范药物止血72小时无效,或停药后48小时内再次大出血,需手术干预控制出血。
3.急性失血性危机
血红蛋白(Hb)在24小时内下降>20g/L,伴头晕、心悸等休克前期症状,需立即刮宫止血并明确病因。
(二)相对手术适应症
1.内膜增厚伴血流异常
经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度>12mm,且多普勒阻力指数(RI)<0.4,需排除内膜息肉或恶变可能。
2.慢性不规则出血
病程>3个月,激素治疗效果不佳,需通过刮宫术排除器质性病变(如黏膜下肌瘤、内膜炎)。
3.辅助生殖前预处理
准备行试管婴儿者,若超声提示内膜回声不均,可考虑诊断性刮宫改善宫腔环境,提高胚胎着床率。
(三)手术操作与术后管理
1.病理标本规范化采集
分段诊刮时需分别刮取宫颈管及宫腔内膜组织,标记后单独送检,提高子宫内膜癌灶定位准确性。
2.宫腔镜引导下精准操作
对可疑病变区域行定位活检,避免盲目刮宫导致的内膜基底层损伤,尤其适用于≤40岁的保留生育功能患者。
3.围手术期感染防控
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2g+甲硝唑0.5g静脉滴注),术后连续用药3天,降低宫腔感染风险。
四、诊疗核心原则与质量控制
(一)「三阶递进」治疗原则
1.紧急止血阶段
48小时内通过药物或刮宫术控制急性出血,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2.病因诊治阶段
通过影像学(盆腔MRI)、血清学(性激素六项)及组织病理学检测,明确出血病因(如排卵障碍、内膜息肉、凝血功能异常)。
3.长期管理阶段
根据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如LNG-IUS控制月经过多、GnRH-a缩小肌瘤、周期性激素替代治疗),降低复发率及远期并发症风险。
(二)「三不」临床警示原则
1.不盲目实施刮宫术
对<40岁、无内膜病变高危因素的功能失调性出血患者,优先选择药物治疗,避免过度干预。
2.不滥用激素药物
严格遵循激素类药物适应证,避免无指征长期使用,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需警惕内膜增生风险。
3.不延误病理诊断
对怀疑内膜病变者,刮宫术后48小时内完成病理初筛,必要时行免疫组化检测,缩短确诊周期。
(三)患者教育与随访体系
1.建立标准化出血日记
(1)记录月经周期特征:周期长度、经期天数、经量评估(如使用卫生巾数量、有无血凝块);
(2)记录药物治疗反应:起效时间、副作用发生情况(如恶心、乳房胀痛);
(3)明确复诊指标:治疗1、3、6个月时复查血红蛋白(Hb)、盆腔超声及性激素水平。
2.结构化随访流程
首次随访在治疗后2周,评估止血效果;后续每3个月进行临床评估,持续1年,之后每年复查1次,监测远期疗效及并发症。
异常子宫出血的诊疗需遵循「精准评估-分层治疗-全程管理」模式,通过妇科、病理科、影像科多学科协作,实现止血方案个体化制定与病因精准识别。建议在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异常子宫出血专病门诊」,配备宫腔镜诊疗系统及快速病理检测平台,目标将诊刮术病理阳性率提升至≥25%,同时降低青春期患者不必要刮宫率至<10%,优化整体诊疗质量。
(康昱 滑县人民医院 妇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