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肿瘤介入治疗后“沉默危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攻略

2025-04-23 12: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肿瘤治疗的众多手段中,介入治疗以其微创、精准的特点,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通过血管或体腔内的导管操作,介入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实现药物输送、血管栓塞、肿瘤消融等多种治疗目的。然而,任何治疗手段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肿瘤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便是其中之一。这种“沉默的危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肿瘤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血液流动减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多个因素。肿瘤介入治疗过程中,由于导管操作、药物输注等因素,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加之患者往往处于高凝状态(如肿瘤本身引起的血液高凝、化疗药物的影响等),从而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此外,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也进一步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不仅会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肺栓塞是由于血栓脱落并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组织缺血坏死。轻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重者则可能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攻略

针对肿瘤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在术后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如抬高下肢、做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以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预防血栓的形成。但抗凝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

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积,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定期监测:对于高危患者,应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也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心理疏导:肿瘤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降低因情绪波动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

四、特殊情况的考虑

对于存在高凝状态、既往有血栓病史或家族史、术后需长期卧床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措施可能需要更加严格和个性化。例如,可能需要延长抗凝治疗的时间、增加物理预防的手段等。

五、结语

肿瘤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通过早期活动、抗凝治疗、物理预防、定期监测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应给予更加个性化的预防策略。在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沉默的危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体验。

 

(娄艳艳 黄河中心医院 介入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