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周宝: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症状与治疗

2023-11-16 23: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指的是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液凝结成块,阻塞血管,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从病因、症状以及治疗三个方面,通俗易懂地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

一、病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医学上通常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血液淤滞、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1、血液淤滞:这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人的小腿肌肉在行走和活动时,起到类似泵的作用,推动血液流动,避免血液在下肢淤滞。然而,长期卧床、因病需要静养、久坐不动或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2、血管内膜损伤:静脉内膜一旦受损,会激活身体的凝血反应,导致血液容易凝固。手术、化疗、静脉穿刺等医疗操作,以及局部按揉、针刺损伤、车祸、创伤等意外,都可能造成静脉内膜的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有些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如肿瘤、风湿免疫疾病等),或某些特殊情况(如妊娠、长期使用雌激素、术后恢复期等),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二、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多样,个体差异较大,但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患肢肿胀、疼痛和压痛等。

1、患肢肿胀: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在下肢,导致组织水肿。肿胀通常从足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小腿甚至全下肢。肿胀严重时,皮肤张力增高,可出现水疱,皮色泛红,皮温升高。

2、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疼痛多为沉重感或钝痛,也可表现为憋胀性疼痛。疼痛通常在行走时加剧,卧床或抬高患肢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3、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特别是在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的股静脉区域。

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能引发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患肢沉重感、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等慢性并发症。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部,还可能引发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症状。

三、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早期治疗和长期治疗两部分,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1、早期治疗

(1)抗凝治疗: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本治疗,可应用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Ⅱa因子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等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2)溶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尿激酶最为常见,急性期起效快,溶栓效果好。非药物治疗主要为手术取栓,适用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要求患者全身状况较好、预期生存期大于1年、出血风险较小。

长期治疗

(3)抗凝治疗:长期抗凝治疗常采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药物,以防止血栓复发。

(4)其他治疗:包括黄酮类或七叶皂苷钠等静脉血管内活性药物的应用,以及加压弹力袜、间歇性气压治疗等物理治疗,以改善血液环境,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2、预防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关键在于避免血液淤滞、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对于长期卧床、因病需要静养、久坐不动或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应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使用增加血液凝固性的药物。此外,还可以通过穿弹力袜、间歇性气压治疗等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就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周宝 郑州市骨科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