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检验报告是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然而,面对检验报告中的各项数据和指标,许多患者往往感到困惑和不安,尤其是当发现某些结果标记为“异常”时。本文旨在帮助公众正确解读检验报告中的异常结果,理解其背后的意义,以及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一、检验报告的基本构成
检验报告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日期等,用于确认报告的主体和时效性。
2. 检验项目:列出本次检验所包含的所有项目,以及对应的检测方法、参考范围等。
3. 检测结果:显示每项检验的具体数值或结果,通常以数字、符号或文字形式表示。
4. 结论或备注:医生或检验师根据检测结果给出的结论,如“正常”、“异常”或具体的疾病提示。
5. 建议或处理:针对异常结果,提出的进一步检查、治疗或随访建议。
二、异常结果的解读原则
1. 对比参考范围:检验报告中的每项结果都会有一个参考范围(或称为正常值范围)。只有当检测结果超出这个范围时,才会被标记为“异常”。因此,解读异常结果的第一步是对比检测结果与参考范围。
2. 了解检验项目的意义:不同的检验项目反映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了解每项检验项目的意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异常结果背后的含义。例如,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感染或炎症。
3. 考虑个体差异:参考范围是基于大量健康人群的数据统计得出的,但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可能导致某些人的检测结果即使在参考范围内也可能存在异常。因此,在解读异常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4. 结合临床表现:检验结果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但并非唯一依据。在解读异常结果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判断。
5. 寻求专业意见:对于无法自行解读的异常结果,应及时咨询医生或检验师,获取专业的解释和建议。
三、常见异常结果的解读示例
1. 血常规异常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感染、炎症、应激反应或某些血液疾病。
红细胞计数降低:可能提示贫血,需进一步检查贫血的原因。
血小板计数异常:过高可能增加血栓风险,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2. 生化检验异常
肝功能指标异常(如ALT、AST升高):可能提示肝脏损伤,需进一步检查肝炎、脂肪肝等。
肾功能指标异常(如肌酐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受损,需关注肾脏疾病。
血脂异常(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需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
3. 免疫学检验异常
抗体阳性:如乙肝抗体阳性可能表示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成功;但某些抗体阳性(如HIV抗体)则可能表示感染。
免疫球蛋白异常:可能提示免疫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4. 肿瘤标志物异常
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肿瘤,也可能与炎症、感染或其他非肿瘤性疾病有关。但持续升高或显著升高应引起警惕,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
四、面对异常结果的应对策略
1. 保持冷静:发现异常结果时,不要过度恐慌。异常结果只是提示可能存在某种问题,并非确诊。
2. 及时咨询:将检验报告带给医生,详细询问异常结果的意义、可能的原因以及后续的检查或治疗建议。
3. 遵医嘱行事: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或随访。不要自行购买或使用未经医生建议的药物。
4. 调整生活方式:针对某些异常结果(如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等),可能需要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
5. 保持积极心态:无论异常结果是否指向严重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治疗和康复都至关重要。
五、结语
检验报告中的异常结果虽然令人担忧,但它是我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解读异常结果,并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也呼吁公众增强健康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在医疗过程中,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是实现健康生活的关键。
(姜艳 河南省睢县妇幼保健院 副主任技师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