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猩红热:百年红色瘟疫的现代防控指南

2025-04-24 10: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抗生素尚未问世的19世纪,猩红热如同死神镰刀,每年夺走数万名欧洲儿童的生命。这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曾让整个西方世界谈“红”色变。随着医学进步,这种古老疾病已淡出公众视野,但近年来全球多地出现的局部暴发,警示我们仍需保持警惕。

一、病原体特性:细菌界的“变形金刚”
猩红热的病原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堪称细菌界的“变形金刚”。这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三大生存绝技:

1. 毒素工厂
细菌表面M蛋白如同“隐形斗篷”,帮助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追杀。更可怕的是其产生的红疹毒素,这种外毒素能直接破坏毛细血管,导致人体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特征性猩红热皮疹及并发症。

2. 环境适应大师
猩红热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在痰液、脓液和渗出液中可存活数周,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数月,但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弱。

3. 耐药进化者
青霉素仍是其克星,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我国部分地区监测数据显示,红霉素耐药率已达15%-20%。

二、传播途径:空气中的“红色陷阱”
猩红热的传播网络呈现“三维立体”特征:

1. 飞沫核心传播
患者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

2. 接触传播网络
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如拥抱、握手);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和毛巾等物品,未及时清洁消毒时可能传播。

3. 特殊传播场景
细菌通过皮肤上的伤口侵入传播;孕妇若感染,则分娩时可能通过产道传染给新生儿。

三、临床症状:从“草莓舌”到“纸样皮屑”
典型猩红热病程呈现“三期”特征:

1. 前驱期(1-2天)

突发高热(39-40℃),咽痛剧烈,吞咽时如刀割。检查可见咽部弥漫性充血,扁桃体肿大伴白色脓性分泌物。

2. 出疹期(2-5天)

皮疹从耳后、颈部迅速蔓延至全身,呈“鸡皮样”密集丘疹,压之褪色。特征性表现包括:

帕氏线: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形成深红色线条

口周苍白圈:面部充血而口周皮肤苍白

草莓舌:舌乳头红肿突起,覆以白苔

3. 恢复期(1周后)

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皮肤脱屑呈“糠状”或“纸样”。约3%患者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如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

四、科学治疗:抗生素的“黄金72小时”
治疗需把握两大关键节点:

1. 对因治疗
青霉素G为首选,应严格遵循医嘱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按完成疗程吃药。

2. 对症治疗
退热、补液,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盐水漱口)。

皮肤护理:避免抓挠,脱屑期防止继发感染。

五、全面预防:构建“三重防护网”
1. 控制传染源
患者隔离:自发病日起至少7天,或至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

密切接触者管理:医学观察7天,必要时预防性服用抗生素。

2. 切断传播途径
环境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1000mg/L)擦拭物体表面

空气净化: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个人防护:接触患者后使用“七步洗手法”,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

3. 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针对猩红热的特异性疫苗。大家可以均衡日常的饮食、适当户外运动和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六、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1. 儿童群体
幼儿园晨检:每日测量体温,观察咽部情况

玩具消毒:塑料玩具每周浸泡消毒,毛绒玩具日晒

症状监测:出现发热、咽痛应立即居家观察

2. 孕妇群体
产前检查:筛查链球菌携带情况

分娩防护:感染者分娩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新生儿感染

母乳喂养:感染期间暂停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

3. 免疫力低下者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少感染风险

老年人及免疫抑制者: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医用口罩

七、结语:与古老疾病的现代博弈
 猩红热如同人类医学史的“活化石”,见证了从链霉素发现到基因测序的技术飞跃。当我们在享受现代医学成果时,更需铭记:最有效的疫苗是科学认知,最坚固的盾牌是规范防护。通过精准识别症状、合理使用抗生素、构建多重防护网,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这种“红色瘟疫”永远封印在历史博物馆中。

(王南 郑州人民医院 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