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急症之一,它就像身体内部发出的“红色警报”,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了解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警示信号,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消化道出血的“幕后黑手”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内任何部位的出血。它可能发生在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也可能发生在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不同的部位出血,背后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1. 上消化道出血
• 胃溃疡: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胃溃疡是指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而形成的溃疡。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等都可能引发胃溃疡,进而导致出血。
•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和胃底的静脉曲张。一旦这些曲张的静脉破裂,就会引发大量出血,情况十分危急。
• 胃癌:胃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侵蚀血管,导致出血。这种出血通常是慢性、少量的,但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会增加。
• 急性胃黏膜病变:多由应激因素引起,如严重创伤、手术、烧伤、休克等。这些情况下,胃黏膜的血流灌注减少,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出血。
2. 下消化道出血
• 痔疮:这是最常见的下消化道出血原因。痔疮是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当大便干结、用力排便时,痔疮可能会破裂出血,通常表现为便后滴血或手纸上带血。
• 结肠息肉或结肠癌: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但部分息肉有癌变的风险。结肠癌则是恶性肿瘤。无论是息肉还是结肠癌,都可能因为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这种出血通常是间歇性的,大便中可能带有血丝或暗红色血便。
•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的炎症和溃疡,从而引起出血。患者除了便血外,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
二、警惕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警示信号:
1. 呕血和黑便
• 如果呕出的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通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便(柏油样便)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因为血液在胃肠道内经过消化后会变成黑色。如果黑便量较多,还可能伴有头晕、心慌、出冷汗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2. 便血
• 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便血。鲜血便通常提示出血部位靠近肛门,如痔疮出血。如果大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可能提示出血部位在小肠或结肠。
3. 腹痛
• 某些消化道出血可能伴有腹痛。例如,胃溃疡出血时,患者可能会感到上腹部疼痛;而炎症性肠病引起的出血,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4. 贫血症状
• 慢性少量出血可能导致贫血。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如果出血量较大,还可能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三、及时就医,守护健康
一旦出现上述警示信号,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以及内镜检查(如胃镜、结肠镜)等手段来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出血、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消化道出血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原因和警示信号,就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饮酒和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消化道健康,远离“红色警报”的威胁。
(谢鹏飞 栾川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