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致命腹痛警报:急性重症胰腺炎的5大“红色预警信号”

2025-04-18 15: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引言

在人体的众多器官中,胰腺虽不起眼,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又参与调节血糖平衡。然而,当胰腺遭遇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侵袭时,这一“生命之腺”便可能瞬间沦为健康的杀手。急性重症胰腺炎以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并发症多而著称,是临床上极为棘手的疾病之一。本文将为您揭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5大“红色预警信号”,以便您能及时发现并应对这一致命腹痛警报。

一、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概述

急性重症胰腺炎,简称SAP,是指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它不仅局限于胰腺本身,还可能累及周围多个脏器,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SAP的病因多样,包括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道感染)、过量饮酒、高脂血症、药物因素等。

二、急性重症胰腺炎的5大“红色预警信号”

1. 突发性剧烈腹痛

突发性剧烈腹痛是SAP最典型的症状之一。这种腹痛通常位于上腹部或左上腹部,呈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形成束带状疼痛。疼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患者常被迫采取前倾抱膝的体位以减轻疼痛。腹痛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胰腺的急性炎症已经发生,需高度警惕。

误区警示:有些患者可能误将SAP的腹痛当作普通的胃痛或胆绞痛来处理,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当出现突发性剧烈腹痛时,尤其是伴有腰背部放射痛时,应立即就医。

2. 频繁而剧烈的呕吐

呕吐是SAP的常见伴随症状。患者往往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含有胆汁甚至血液。呕吐的发生与胰腺炎症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频繁的呕吐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误区警示:有些患者可能误将呕吐当作普通的消化不良或胃肠炎来处理,从而忽视了SAP的可能性。因此,当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呕吐时,尤其是伴有腹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3. 发热与寒战

发热与寒战是SAP的常见全身症状。由于胰腺炎症的刺激和感染的存在,患者往往会出现中度以上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甚至高达40℃。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寒战、出汗等症状。发热与寒战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加重和感染的存在,需及时处理。

误区警示:有些患者可能误将发热与寒战当作普通的感冒或感染来处理,从而延误了SAP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当出现发热与寒战症状时,尤其是伴有腹痛和呕吐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4. 黄疸与皮肤瘀斑

黄疸和皮肤瘀斑是SAP的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黄疸的出现往往与胰腺炎症波及胆管系统有关,导致胆汁排泄受阻。患者可能出现眼白、皮肤泛黄等症状。而皮肤瘀斑则可能是由于胰腺炎症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或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危重和预后的不良。

误区警示:黄疸和皮肤瘀斑的出现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尤其是伴有腹痛和呕吐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详细的检查。

5. 低血压与休克

低血压与休克是SAP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胰腺炎症导致的大量炎性渗出和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血容量不足和低血压。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低血压与休克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危重和生命的威胁。

误区警示:低血压与休克的症状往往被患者和家属所忽视或误解为其他疾病。因此,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尤其是伴有腹痛、呕吐和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接受紧急救治。

三、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SA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升高,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可显示胰腺的肿大、渗出和坏死等改变。一旦确诊为SAP,应立即进行积极的治疗。

治疗SAP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和综合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抑制胰腺分泌和酶解活性等。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以清除坏死组织、控制出血和感染等。

四、预防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措施

预防SAP的关键在于去除病因和避免诱因。对于胆道疾病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解除胆道梗阻;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应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以降低血脂水平;对于长期饮酒者,应戒酒以减少酒精对胰腺的刺激和损伤。此外,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SAP的重要措施。

五、结语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疾病。然而,通过了解其5大“红色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SAP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提高公众对SAP的认识和警惕性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关注胰腺健康,远离SAP的威胁。

(丁坤华 河南省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