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女性因各种原因选择在 35 岁以后生育,但高龄产妇在孕期面临着诸多特殊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影响产妇自身健康,也关系到胎儿的正常发育。深入了解这些风险,并掌握科学的应对措施,是保障高龄产妇顺利度过孕期、实现母婴平安的关键。
一、高龄产妇的生理特点与孕期风险
(一)生殖系统功能下降
35 岁后,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子数量减少且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增加,这使得受孕难度加大,即便成功受孕,胎儿发生染色体疾病(如唐氏综合征)的风险显著升高。相关研究表明,35 岁孕妇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约为 1/350,而 40 岁时则上升至 1/100 。同时,子宫肌肉收缩能力减弱,弹性降低,在分娩过程中易出现宫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增加难产、产后出血的风险。
(二)妊娠期并发症高发
高龄产妇身体代谢功能减退,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年轻产妇。此外,血管弹性变差,加上孕期血容量增加,更容易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母婴生命。研究显示,高龄产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的概率分别是年轻产妇的 2 - 3 倍和 3 - 4 倍 。而且,高龄产妇本身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等,孕期这些疾病容易加重,进一步增加孕期风险。
(三)胎儿发育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
除染色体异常外,高龄产妇还面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窘迫等问题。由于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盘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无法为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可能导致胎儿生长缓慢。同时,高龄产妇的宫颈机能相对较弱,容易出现宫颈内口松弛,引发早产。此外,分娩过程中,胎儿对宫缩的耐受能力较差,易发生胎儿窘迫,增加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的风险。
二、高龄产妇孕期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孕前充分准备
在计划怀孕前,高龄女性应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包括生殖系统检查、内分泌检查、染色体检查、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项目,评估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将病情控制稳定后再备孕。同时,提前 3 个月开始补充叶酸,每天 400 - 800 微克,可有效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戒烟戒酒,避免熬夜,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提高身体素质和受孕几率。
(二)加强孕期检查与监测
孕期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增加产检次数和项目。除常规产检外,在孕早期进行超声检查确定宫内妊娠及胚胎发育情况;孕中期通过唐氏筛查、无创 DNA 检测或羊水穿刺等方法筛查胎儿染色体疾病;孕晚期加强胎心监护、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和胎盘功能。对于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产妇,需根据病情增加产检频率,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必要时的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三)科学管理孕期生活
在饮食方面,高龄产妇应遵循均衡营养的原则,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控制盐和糖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油、高脂食物,预防妊娠期高血压和糖尿病。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力,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孕期因身体变化和对胎儿健康的担忧,产妇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四)提前规划分娩方式
临近分娩时,高龄产妇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胎儿情况等因素,提前规划分娩方式。虽然高龄并非剖宫产的绝对指征,但如果存在胎位异常、胎儿过大、妊娠期并发症严重等情况,为确保母婴安全,医生可能会建议剖宫产。对于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程中需密切监测产妇和胎儿的情况,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如出现宫缩乏力、胎儿窘迫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高龄产妇在孕期虽然面临诸多风险,但只要做好充分的孕前准备,加强孕期检查与监测,科学管理孕期生活,并提前规划分娩方式,就能有效降低风险,保障母婴健康。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都值得期待,希望每一位高龄产妇都能在精心呵护下,顺利迎来健康可爱的宝宝。
(梁艳华 河南省罗山县朱堂乡卫生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