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的严重心脏疾病,其发作往往迅速且致命。心电图(ECG)作为监测心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能够捕捉到心律失常的蛛丝马迹,为医生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本文将探讨几种关键的心电图波形,它们可能预示着恶性心律失常的临近,帮助医生迅速作出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心室颤动(VF)
心室颤动是恶性心律失常中最严重的一种,表现为心室肌肉快速而不协调的收缩,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心电图上,心室颤动呈现为一系列快速而不规则的波形,类似于正弦波或颤动波,称为心室颤动波(VF波)。这种波形几乎无法辨认出正常的QRS波群,且心率极快,通常超过250次/分。心室颤动一旦发生,若不及时进行电除颤治疗,患者将迅速陷入心脏骤停状态,生命危在旦夕。
二、室性心动过速(VT)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起源于心室的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征为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且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之间。与心室颤动不同,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虽然宽大畸形,但仍可辨认出一定的形态规律。然而,若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长,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则可能迅速演变为心室颤动,威胁患者生命。
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群的形态不断变化,难以辨认出固定的节律。这种心律失常通常与心脏电生理异常或心肌病变有关,如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具有较高的猝死风险,特别是在伴有心脏结构异常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四、心室扑动(VFlutter)
心室扑动是一种介于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之间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特征为连续而规律的快速心室波动,波形呈锯齿状,心室率通常在200-300次/分之间。心室扑动通常不稳定,容易转化为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因此,对于心室扑动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电复律治疗,以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五、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心脏传导系统的严重异常,表现为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严重受阻,导致心室率显著减慢。在心电图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之间的时间间隔延长(PR间期延长),甚至出现心室脱漏(即P波后无QRS波群出现)。若心室率过慢,无法满足机体的血液循环需求,将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导致心脏骤停。
六、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群的尖端围绕基线扭转,形成类似“扭麻花”的波形。这种心律失常通常与QT间期延长有关,可能由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具有较高的猝死风险,特别是在伴有晕厥或心脏骤停病史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结语
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波形变化多端,且往往具有高度的致死性。因此,对于疑似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密切监测其动态变化。一旦发现上述预警信号,医生应迅速作出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电复律、药物治疗或植入心脏起搏器等,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提高公众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健康宣教和急救培训,也是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风险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龚春梅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