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和治疗领域,血管活性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调节患者的血压,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调节血管的收缩或舒张功能,从而实现对血压的精确调控。然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如同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极易导致患者血压出现“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成为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血管活性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血管活性药物主要分为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两大类。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等,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前列地尔等,则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不同受体,导致血管扩张,进而降低血压。
二、避免血压剧烈波动的策略
精确评估病情: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前,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等指标,以明确患者的血压调节需求和潜在风险。
选择合适的药物与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及剂量。对于休克患者,初期可能需要高剂量的血管收缩剂来维持血压,但随着循环状态的改善,应逐渐调整剂量,避免过度收缩血管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对于高血压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血管扩张剂,同时监测血压变化,适时调整剂量,避免血压骤降。
持续监测与调整: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应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特别是血压和心率,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意识状态、尿量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确保血压平稳。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血管活性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因此,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导致血压波动。
个体化治疗:每位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患者、儿童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选择和监测频率。
三、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缓慢滴定: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调整应遵循“缓慢滴定”原则,即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目标剂量,以避免血压骤变。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确保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特别是心输出量和组织灌注。对于休克患者,应先纠正休克原因,再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预防并发症:长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能导致血管炎、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因此,应定期更换输液部位,避免药物外渗,同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
教育患者与家属:对于需要长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应教育患者及家属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可能的副作用,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四、结论
血管活性药物在重症监护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剧烈波动,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与剂量,持续监测与调整,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以确保患者血压平稳,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提高其对药物使用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预防血压剧烈波动的关键。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血管活性药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龚春梅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