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简单来说就是心脏里的“阀门”(瓣膜)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心脏瓣膜就像单向门,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防止反流。但瓣膜病会让这些“门”变窄、关不紧,甚至漏风,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引发心衰、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而感染,尤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对心脏瓣膜病患者来说,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可能直接威胁生命。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心脏瓣膜病患者该怎么预防感染,把风险降到最低。
一、为什么心脏瓣膜病患者特别怕感染?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瓣膜可能因为先天畸形、风湿热、退行性变等原因变得粗糙、有缺损,甚至长出赘生物(类似“小疙瘩”)。这些异常结构就像给细菌提供了一个“温床”,一旦细菌进入血液,就容易附着在瓣膜上“安营扎寨”,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这种感染不仅会进一步破坏瓣膜,还可能导致细菌“满世界跑”,引发脑脓肿、肾脓肿、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日常生活中的“防感染”实用指南
心脏瓣膜病患者预防感染,核心就是两点:减少细菌进入血液的机会+增强自身抵抗力。下面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但贵在坚持!
(一)口腔卫生:细菌入侵的“第一道关卡”
很多人不知道,口腔是细菌进入血液的“重灾区”。刷牙、剔牙、吃硬东西时,牙龈出血或口腔黏膜破损,细菌就可能趁机溜进血液。心脏瓣膜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① 每天早晚刷牙:用软毛牙刷,动作轻柔,别把牙龈刷出血。
② 饭后漱口:用淡盐水或漱口水,减少食物残渣和细菌。
③ 定期洗牙:每年1-2次,清除牙结石(牙结石是细菌的“老巢”)。
④ 避免用牙签:牙签容易戳伤牙龈,改用牙线或冲牙器。
⑤ 拔牙、补牙要谨慎:这些操作可能让细菌进入血液,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你有心脏瓣膜病,必要时提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皮肤护理:别让小伤口变“大麻烦”
皮肤破损也是细菌入侵的常见途径。平时要注意:
① 剪指甲别剪太短:指甲缝容易藏细菌,剪太短容易损伤甲沟,引发甲沟炎。
② 倒刺别撕:用指甲刀剪掉,别直接撕,否则可能感染。
③ 皮肤瘙痒别乱抓:尤其是湿疹、皮炎患者,抓破皮肤容易继发感染。
④ 纹身、打耳洞要慎重:如果一定要做,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消毒彻底。
⑤ 小伤口及时处理:被划伤、扎伤后,先用流动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必要时贴创可贴。
(三)胃肠道防护:病从口入,细菌也一样
肠道感染也可能让细菌进入血液。平时要注意:
① 食物要干净:剩菜剩饭彻底加热,生熟菜板分开,水果洗净再吃。
② 外出就餐选正规餐厅:路边摊的卫生条件可能不达标。
③ 腹泻及时就医:尤其是伴有发热的腹泻,可能是细菌感染,要尽早治疗。
④ 避免暴饮暴食:肠胃负担过重容易引发炎症,增加感染风险。
(四)呼吸道防护:感冒发烧别硬扛
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平时要注意:
①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揉20秒以上,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
② 戴口罩:去人多的地方、医院、菜市场等,建议戴口罩。
③ 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50岁以上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④ 感冒别硬扛:如果发烧超过38.5℃,或咳嗽、咳痰加重,及时就医,必要时用抗生素。
(五)泌尿系统防护:女性尤其要注意
女性尿道短,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细菌可能逆行进入血液。平时要注意:
① 多喝水:每天1500-2000毫升,多排尿能冲刷尿道。
② 别憋尿:憋尿容易滋生细菌。
③ 如厕后从前向后擦:避免把肛门细菌带到尿道口。
④ 性生活后排尿:能减少细菌在尿道停留的时间。
三、特殊情况下的“防感染”重点
除了日常生活,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更需要加强防护:
① 拔牙、补牙、洗牙等口腔操作:这些操作可能让细菌进入血液,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你有心脏瓣膜病。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提前1小时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操作后继续服用3天,降低感染风险。
② 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这些检查也可能导致细菌入血,尤其是需要取活检或做治疗时。术前要和医生沟通,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③ 手术或外伤:无论是大手术还是小外伤,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术后要严格遵医嘱护理伤口,按时换药,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④ 免疫力低下时:比如感冒、劳累、压力大、营养不良时,免疫力会下降,更容易感染。这时候要特别注意休息,均衡饮食,必要时补充维生素C、蛋白质等营养素。
四、增强抵抗力:身体的“防弹衣”
预防感染,光靠“防”还不够,还得“强身健体”,让身体有足够的抵抗力。心脏瓣膜病患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合理饮食: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豆制品等,帮助身体修复;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增强免疫力;少吃油腻、辛辣食物: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控制盐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预防水肿和高血压。
② 适量运动: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从每天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运动后别马上洗澡:等心率恢复正常后再洗,避免着凉。
③ 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熬夜会削弱免疫力;睡前别玩手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④ 心态平和:避免焦虑、抑郁:负面情绪会影响免疫系统;培养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画画、养花等,放松心情。
五、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
心脏瓣膜病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定期复查。医生会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评估瓣膜功能和心脏状态。如果发现瓣膜赘生物、发热、贫血等感染迹象,可以尽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六、感染的“预警信号”要警惕
心脏瓣膜病患者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感染的信号,要立即就医:持续发热:体温超过38℃,尤其是用了退烧药后仍反复;新出现的心脏杂音:可能是瓣膜赘生物脱落或瓣膜损伤;皮肤出现瘀点、出血点:尤其是手掌、脚底、结膜等部位;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可能是细菌“跑”到关节或肌肉里了;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可能是感染导致的全身性消耗。
七、预防感染,记住这几点!
① 口腔卫生:每天刷牙、定期洗牙,拔牙补牙要用药。
② 皮肤护理:小伤口及时处理,别乱抓、乱撕。
③ 饮食卫生:食物要干净,剩菜剩饭要加热。
④ 呼吸道防护:勤洗手、戴口罩、感冒及时治。
⑤ 泌尿系统防护:多喝水、别憋尿,女性注意清洁。
⑥ 增强抵抗力:吃好、睡好、运动好,心态平和很重要。
⑦ 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别让小毛病拖成大麻烦。
八、总结
心脏瓣膜病虽然是个“慢性病”,但只要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预防感染就像给心脏加上一层“防护罩”,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风险,但能大大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重视起来,从今天开始,把这些小细节融入生活,守护好自己的心脏健康!
(王倩 泌阳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