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医学的宝库中,针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在医疗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许多人来说,针灸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常常听闻它的神奇功效,陌生则在于对其原理和应用知之甚少。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从经络气血到脏腑调和的奇妙针灸之旅。
一、认识针灸
针灸,其实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就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想象一下,就像用一根细细的钥匙,打开身体内部的调节开关。而灸法呢,则是把燃烧着的艾绒、艾柱或艾条,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这就好比给身体的某些区域“加热”,让它们更好地工作。
二、探索经络气血
1.神秘的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就像一张庞大而复杂的网络,遍布全身。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等。这些经络彼此相连,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手太阴肺经为例,它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下行,经过肘窝,沿着前臂内侧桡侧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这条经络就像一条高速公路,气血在其中川流不息,维持着肺及相关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
2.关键的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就像人体的动力,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它推动着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体温,抵御外邪的入侵,防止体内的津液、血液等物质无故流失。血,则犹如人体的滋养剂,富含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作用,使人体各部分能够正常发挥功能。气血的运行依赖于经络的通畅,而经络的正常功能又离不开气血的滋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三、针灸与经络气血的关联
1.针刺调气血
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时,经络气血就可能出现运行不畅、气血亏虚或气血逆乱等情况,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此时,针刺疗法就派上用场了。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经络气血的变化,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激发穴位处的经气,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比如,当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导致经络气血凝滞,出现头痛、身痛等症状时,医生可能会选取风池、合谷、列缺等穴位进行针刺。针刺这些穴位,就如同疏通了经络中的“堵塞点”,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从而达到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目的。
2.艾灸补气血
艾灸则主要侧重于温补气血、散寒除湿。艾绒燃烧时产生的温热之力,通过穴位渗透到人体内部,能够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如宫寒不孕、脾胃虚寒、阳气亏虚等,艾灸有着独特的疗效。
以宫寒不孕为例,女性因宫寒导致胞宫虚寒,气血运行不畅,难以受孕。此时,医生会在患者的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上进行艾灸。艾灸的温热之力可以温暖胞宫,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宫寒的症状,为受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针灸如何实现脏腑调和
1.经络与脏腑的联系
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分别与人体的十二脏腑相对应,每一条经脉都直接与相应的脏腑相连属,并通过经别、络脉等与其他脏腑间接联系。例如,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不仅与胃有着直接的联系,还通过络脉与脾相连,从而使脾胃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2.针灸对脏腑功能的调节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通过针灸相应的经络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使其恢复平衡。比如,当肝脏功能失调,出现肝郁气滞时,可能会导致胁肋胀痛、情绪抑郁等症状。此时,医生会选取肝经上的太冲穴进行针刺。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针刺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调节肝脏的功能,缓解肝郁气滞的症状。
再如,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医生会选取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中脘是胃的募穴,针灸这两个穴位可以健运脾胃,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五、针灸的现代应用
1.疾病治疗
在现代医学中,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除了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面瘫等疾病外,针灸在治疗一些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缓解手术前后的疼痛、促进术后康复等。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太冲、曲池等穴位,可以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失眠患者,针灸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质量。
2.保健养生
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具有保健养生的作用。通过针灸特定的穴位,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在冬季,人体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此时可以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以温阳散寒,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等疾病。
此外,针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养颜。通过针灸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改善皮肤的营养供应,使皮肤更加光滑细腻,减少皱纹的产生。例如,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改善面部色斑、痤疮等问题,达到美容的效果。
六、针灸的注意事项
1.选择正规机构和医生
针灸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治疗方法,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进行操作。因此,患者在选择针灸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医生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避免在一些不正规的场所接受针灸治疗,以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感染、损伤神经血管等不良后果。
2.治疗前的准备
在接受针灸治疗前,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疲劳、饥饿或情绪紧张。同时,要向医生如实告知自己的病史、过敏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患者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便于医生进行针刺操作。
3.治疗过程中的配合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尽量放松身体,避免随意移动,以免造成弯针、滞针等情况。如果在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治疗后的护理
针灸治疗后,患者应注意保持针刺部位的清洁,避免沾水,以防感染。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神奇的治疗效果。通过调节经络气血,针灸能够实现脏腑调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在现代医学中,针灸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健康和福祉。希望通过这次揭秘之旅,能让大家对针灸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针灸这一传统疗法来呵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胡玉婷 郑州市中心医院 康复治疗部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