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好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约5%-6%的儿童至少经历一次。当孩子突发惊厥时,家长的应急处理直接影响预后。本文从发作特征、急救流程、禁忌事项及长期管理等方面,提供层次分明的科学指导,帮助家长在关键时刻正确应对。
一、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
(一)流行病学特点
1.年龄与体温关联
热性惊厥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儿童,其中18-22月龄为高发期。发作多与体温骤升相关,通常在体温≥38.5℃的快速升温期(1小时内体温升高≥1℃)出现,少数敏感儿童体温38℃即可诱发。
2.复发风险因素
有家族惊厥史、首次发作年龄<18个月、低热(<38℃)发作的儿童,复发风险较高,约30%-40%患儿会再次发作。
(二)典型临床表现
1.发作期核心症状
1.1意识障碍: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简单型持续1-5分钟,复杂型>15分钟。
1.2运动异常: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部及四肢肌肉强直性收缩(肌张力达3-4级),可伴口唇青紫、口吐白沫及大小便失禁。
1.3自主神经反应:心率增快至>160次/分,呼吸急促(>40次/分),血压短暂升高。
2.发作后状态
发作结束后,患儿常嗜睡、乏力,约30分钟内意识逐渐恢复。简单型通常无后遗症,复杂型可能出现短暂肢体麻木或行为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二、现场急救五步法(黄金5分钟处置)
(一)环境安全与体位管理
1.快速转移至安全平面
立即将患儿平放于地板或硬板床等硬质表面,避免柔软床铺遮挡口鼻引发窒息。同时移除周围尖锐物品,在头部两侧垫软毛巾,防止抽搐时撞伤。
2.解除身体束缚(三解锁原则)
2.1解开衣领:确保颈部伸展角度>30°,利于呼吸通畅。
2.2解开腰带:减少腹腔压力,避免影响膈肌运动。
2.3解开尿布或紧身衣物:保持下肢血液循环不受限。
(二)气道保护关键操作
1.防误吸体位
将患儿头部偏向右侧45°或取右侧卧位,使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避免舌后坠堵塞气道。若发生呕吐,需及时清理呕吐物。
2.分泌物清理规范
用干净纱布或手帕缠于手指,轻轻擦拭口腔内痰液或呕吐物,禁止使用棉签、镊子等器械,以免损伤黏膜或引发呕吐。
(三)抽搐过程监测与记录
1.精确计时与观察
启动手机秒表,记录发作起止时间。若持续>5分钟,立即拨打120,并告知“儿童抽搐持续>5分钟”。同时观察抽搐部位(全身/单侧)、眼球运动及是否发绀。
2.避免错误约束
禁止按压患儿肢体,抽搐时肌肉强直收缩,强行约束可能导致骨折(风险增加4.7倍),仅需保护其不碰撞周围物体。
(四)退热与循环支持
1.物理降温方法
解开患儿衣物,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每次10-15分钟,禁酒精擦浴。
2.药物退热时机
若患儿发作后意识清醒且无呕吐,可按体重给予布洛芬(5-10mg/kg)或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口服,注意间隔时间与最大剂量。
三、关键时间节点管理策略
(一)发作期时间干预
1.<5分钟处理:保持观察,完成环境与气道管理,记录发作细节(如持续时间、症状)。
2.≥5分钟处理:立即拨打120,持续监测呼吸、脉搏。若发作停止后仍需送医,排除颅内感染等潜在病因。
(二)缓解期护理要点
1.体温与意识监测
1.1每30分钟复测体温,贴退热贴于前额及颈动脉处(避开眼周)。
1.2每10分钟呼唤患儿姓名,若>30分钟意识未恢复或伴喷射性呕吐,按昏迷处理并紧急送医。
2.药物使用规范:重复使用退热药物需间隔4-6小时,避免与其他同类药物联用。
(三)分级送医指征
需紧急就医的情况
首次发作且年龄<12个月(需排查颅内感染);
发作持续>1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2次(复杂型惊厥);
发作后出现肢体瘫痪、视力障碍或低热(<38℃)发作(警惕非感染性病因)。
可门诊随访的情况
简单型发作(单次<5分钟,全身对称性抽搐);
体温下降后精神状态正常,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既往有类似发作史且本次表现一致。
四、长期管理与预防措施
(一)发热预警与干预方案
1.体温监测体系
体温>37.8℃时启动每2小时监测,绘制“体温-时间”曲线,升幅>1℃/小时为高热预警,需立即干预。
2.退热药物使用原则
布洛芬:6月龄以上适用,间隔6-8小时,24小时≤40mg/kg。
对乙酰氨基酚:3月龄以上适用,间隔4-6小时,24小时≤60mg/kg。
(二)感染预防与免疫规划
1.疫苗接种建议
流感疫苗:每年9-10月为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降低流感相关惊厥风险。
13价肺炎疫苗:基础免疫在2、4、6月龄,加强免疫在12-15月龄,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
2.日常防护措施
避免带患儿去人群密集场所,感冒家属需佩戴口罩,减少接触传播。保证每日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疲劳。
(三)家庭应急能力建设
1.急救包必备物品
电子体温计、退热贴、儿童退热药、吸鼻器、纱布手帕、急救联系卡(含家庭地址、儿科急诊电话、过敏史)。
2.家长技能培训
家长及照料者需参加儿童急救培训,掌握心肺复苏(CPR)和惊厥处理流程,减少操作失误导致的风险。
五、家长心理调适与就医沟通
(一)缓解焦虑情绪
热性惊厥预后良好,发展为癫痫的风险<3%,家长需保持冷静。研究表明,冷静应对可降低患儿复发焦虑感,提升护理效果。
(二)就医沟通要点
向医生提供以下关键信息:
发作时间、持续时长及发作时体温;
抽搐部位、是否伴呕吐或发绀;
既往惊厥史、过敏史及在家处理措施(如用药剂量、时间)。
结语
儿童热性惊厥发作时,家长的正确处理需遵循“安全优先、科学观察、精准送医”原则。避免错误干预,聚焦环境安全与气道保护,同时通过发热预警、疫苗接种及急救培训降低复发风险。记住,冷静与规范是应对急症的核心,每一个科学决策都是守护孩子健康的重要保障。
(荆连勤 河南宏力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