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时突然全身抽搐、意识不清,双眼上翻或凝视 —— 这是热性惊厥发作时的典型表现,也是让家长瞬间崩溃的 “紧急时刻”。数据显示,5 岁以下儿童热性惊厥发生率约为 2%-5%,多在体温骤升期(体温快速升至 38.5℃以上时)出现。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因慌乱采取错误操作,反而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掌握科学的现场处理方法,比 “事后后悔” 更重要。
首先要明确:热性惊厥多为良性发作,单次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5 分钟,不会留下后遗症,家长先稳住情绪才能正确施救。但需警惕 “误区操作”,这些行为不仅无效,还可能危及孩子安全:一是强行按压或约束孩子肢体,试图 “制止抽搐”,此举可能导致骨折、关节损伤;二是撬开孩子嘴巴、塞手指或硬物 “防止咬舌”,实际抽搐时孩子不会咬伤自己舌头,强行塞物反而可能造成牙齿断裂、窒息;三是掐人中、揪耳朵等 “偏方急救”,这些方法没有科学依据,还会增加孩子痛苦;四是抽搐时给孩子喂水、喂药,液体和药物可能误吸入气管,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正确的现场处理可分为 “发作中” 和 “发作后” 两步,家长需清晰掌握每一个关键动作。
一、惊厥发作中:重点做好 “保护”,避免二次伤害
保持侧卧:立即将孩子平放在安全的地面或床上,迅速将其身体转向一侧(左侧或右侧均可),并轻轻抬起下颌,让头部略微后仰。这样能防止呕吐物、唾液堵塞气道,保持呼吸通畅,是整个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清理周围环境:快速移开孩子身边的桌椅、玩具、热水壶等危险物品,避免孩子在抽搐时撞到硬物,造成头部、肢体损伤;若孩子穿着紧身衣物,可解开衣领、腰带,减少对身体的束缚,帮助散热。
密切观察,不干预抽搐:全程保持冷静,观察孩子抽搐的部位(是全身还是局部)、持续时间、意识状态,不要强行按压肢体或试图唤醒孩子。多数良性热性惊厥会在 1-5 分钟内自行停止,若抽搐超过 5 分钟仍未缓解,需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二、惊厥停止后:做好 “护理”,观察病情变化
继续保持侧卧,监测意识:抽搐停止后,孩子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嗜睡、乏力,此时仍需保持侧卧姿势,直到孩子意识完全清醒。清醒后可少量喂温水,补充水分,但避免立即喂食固体食物,防止呕吐。
测量体温,科学退烧:待孩子意识恢复后,用腋下体温计测量体温。若体温超过 38.5℃,可按照说明书服用儿童专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二选一),避免过量;若体温低于 38.5℃,通过减少衣物、室内通风等方式物理散热,无需强行降温。
记录发作细节,为就医准备:详细记录孩子惊厥发作的时间(开始和结束时间)、持续时长、抽搐表现(如是否双眼上翻、四肢抽动)、发作前的体温,以及孩子平时的健康状况(如是否有癫痫病史、过敏史)。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避免误诊。
此外,家长还需明确 “必须就医” 的几种情况,避免延误治疗:
惊厥持续超过 5 分钟,或抽搐停止后很快再次发作;
孩子发作后意识模糊、嗜睡超过 1 小时,或清醒后精神状态差、拒绝进食饮水;
首次出现热性惊厥的孩子(尤其是 6 个月以下婴儿或 6 岁以上儿童);
惊厥发作时伴随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青紫、剧烈呕吐、头部外伤;
孩子本身有癫痫病史、神经系统疾病,或家族中有热性惊厥遗传史。
最后要提醒家长:热性惊厥并非 “癫痫”,多数孩子随着年龄增长(5 岁后),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热性惊厥会不再发作。日常发烧时,及时监测体温、避免体温骤升(如发现孩子体温快速上升,可提前服用退烧药),能降低热性惊厥的发作风险。面对孩子惊厥发作,“不慌、不乱、正确操作”,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张江敏 汝州市人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