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发烧就慌了神”,这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反应。不少家长把发热当成洪水猛兽,一旦孩子体温超过 37.3℃,就急着用退烧药、物理降温,甚至带孩子往医院跑。但在儿科医生眼中,发热并非 “敌人”,而是孩子身体启动免疫防御的 “信号兵”,盲目退烧反而可能掩盖病情。正确认识发热、掌握科学退烧方法,才是家长该有的应对姿势。
首先要明确:发热是身体的 “自我保护机制”。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信号,让体温调节中枢把体温调至更高水平。这个过程中,高温能抑制病原体繁殖,还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 就像给免疫系统 “加 buff”,帮助身体更快清除有害物质。临床数据显示,多数情况下,孩子体温在 38.5℃以下时,免疫系统正处于高效工作状态,此时盲目降温反而可能干扰免疫进程。
不过,家长也需要警惕 “发热误区”,避免错误操作加重孩子不适。最常见的误区有三个:一是 “捂汗退烧”,给发烧孩子穿厚衣服、盖厚被子,试图通过出汗降温。但孩子体温调节能力弱,捂汗会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可能引发 “热性惊厥”,尤其婴幼儿风险更高;二是 “酒精擦身”,酒精经皮肤吸收后可能导致孩子酒精中毒,还会让皮肤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散热,早已被儿科界明确否定;三是 “频繁测体温”,有些家长每隔 10 分钟就给孩子量一次体温,反复打扰孩子休息,其实体温变化有规律,腋下测温每次间隔 30-60 分钟即可,且孩子睡眠时无需叫醒测温,睡眠中的休息对恢复更重要。
那么,家长该如何 “科学退烧”?儿科医生给出了分情况的应对方案。
当孩子体温低于 38.5℃,且精神状态良好(能玩、能吃、能笑)时,无需使用退烧药,重点做好 “基础护理” 即可。一是保证散热,让孩子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室内温度控制在 24-26℃,避免开空调直吹孩子;二是补充水分,少量多次给孩子喝温水、稀释的果汁或口服补液盐,防止发烧导致脱水(观察孩子尿量,若尿量比平时少,说明需要多补水);三是清淡饮食,给孩子吃粥、烂面条、蒸蛋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或难消化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当孩子体温超过 38.5℃,或精神状态变差(烦躁哭闹、嗜睡、拒绝进食)时,可及时使用儿童专用退烧药。目前儿科推荐的安全退烧药只有两种:一是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 3 个月以上的孩子,每次剂量按体重计算(10-15mg/kg),每 4-6 小时一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常见剂型有滴剂、混悬液;二是布洛芬,适用于 6 个月以上的孩子,每次剂量为 5-10mg/kg,每 6-8 小时一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退烧同时还能缓解头痛、咽痛等不适。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两种退烧药不能交替使用,也不能超剂量服用 —— 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损伤肝脏,过量布洛芬可能伤胃或影响肾功能,必须严格按照孩子体重计算剂量,避免按年龄估算(同龄孩子体重差异可能很大)。
此外,家长还要学会 “判断危险信号”,一旦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不能拖延。包括:3 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 38℃(新生儿发热可能提示严重感染,需紧急处理);发烧持续超过 3 天(一般病毒感染发烧不超过 3 天,超过 3 天可能是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烧时伴随抽搐、意识模糊、呼吸困难、剧烈呕吐、拒绝喝水、尿量极少(超过 8 小时无尿);发烧同时出现皮疹、耳朵痛、颈部僵硬等症状。这些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专业医生诊断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最后想告诉家长:孩子发烧是成长过程中常见的 “免疫锻炼”,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焦虑。与其纠结 “体温降没降”,不如多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 —— 只要孩子能吃能玩,就说明身体在积极对抗疾病。掌握科学的退烧方法,分清 “需要观察” 和 “必须就医” 的情况,才能在保护孩子健康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与过度医疗。
(张江敏 汝州市人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