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食物过敏不等于食物不耐受,儿科医生教你科学区分

2025-05-10 10: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吃了牛奶就拉肚子,是不是过敏了?”“孩子吃海鲜后起疹子,到底是不耐受还是过敏?” 在儿科门诊,家长们常将 “食物过敏” 和 “食物不耐受” 混为一谈,甚至用同样的方式处理,结果不仅没缓解症状,还可能延误干预时机。数据显示,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率约 6%-8%,食物不耐受发生率更高(如乳糖不耐受在婴幼儿中占比可达 40%),但二者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和应对方法完全不同,精准区分是正确处理的第一步。

首先要明确核心差异:食物过敏是 “免疫系统介导的急性反应”,食物不耐受是 “消化系统或代谢系统的慢性反应”。简单来说,过敏是身体把无害的食物当成 “敌人”,调动免疫系统发起 “猛烈攻击”,反应快且可能危及生命;而不耐受是身体 “处理不了” 某种食物成分,比如缺乏消化酶或代谢能力弱,反应慢且多局限在消化道,不会引发全身免疫反应。

一、从 3 个维度快速区分:过敏 vs 不耐受

1. 发病机制:“免疫攻击” vs “消化无能”

食物过敏:属于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当孩子吃了致敏食物(如牛奶、鸡蛋、花生、海鲜等)后,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过敏原)识别为有害物质,产生特异性抗体(如 IgE 抗体)。下次再接触该食物时,抗体就会触发免疫系统释放组胺等炎症物质,快速引发全身或局部反应。

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系统无关,多因身体缺乏特定酶、消化功能弱或代谢异常导致。比如乳糖不耐受是因为缺乏 “乳糖酶”,无法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导致乳糖在肠道发酵;果糖不耐受是肝脏代谢果糖的能力不足;还有些是食物中的添加剂(如亚硫酸盐)刺激肠道引起不适。

2. 症状表现:“急且险” vs “慢且轻”

食物过敏:反应快(通常进食后数分钟至 2 小时内发作),症状涉及全身,可能危及生命。

皮肤:出现荨麻疹(风团)、湿疹加重、血管性水肿(眼睑、嘴唇肿胀);

呼吸道:鼻塞、流涕、喘息、咳嗽、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消化道:呕吐、腹泻、腹痛,但常伴随皮肤或呼吸道症状;

严重时会引发 “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呼吸困难,需立即急救(注射肾上腺素),否则可能致命。

食物不耐受:反应慢(通常进食后数小时至数天发作),症状多局限在消化道,无生命危险。

核心症状:腹胀、腹痛、腹泻(大便稀溏、带泡沫或酸臭味)、便秘;

其他:少数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非荨麻疹)、疲劳,但不会出现喘息、喉头水肿等全身症状;

举例: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喝牛奶后 1-2 小时开始腹胀、腹泻,停奶后症状就缓解;果糖不耐受的孩子吃了大量水果后,可能 2-3 天出现腹胀、大便异常。

3. 高发食物:“蛋白为主” vs“糖类 / 添加剂为主”

食物过敏:致敏原多为 “蛋白质类食物”,儿童中最常见的有 8 类:牛奶、鸡蛋、花生、大豆、小麦、鱼、虾蟹(甲壳类海鲜)、坚果(核桃、杏仁等)。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结构容易被免疫系统 “误判”,且过敏可能持续多年(如牛奶蛋白过敏部分孩子 6 岁后可耐受,但花生、坚果过敏多为终身)。

食物不耐受:常见于 “含特定糖类或添加剂的食物”,比如:

乳糖(牛奶、酸奶、奶酪):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最常见;

果糖(水果、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浆);

麸质(小麦、大麦、燕麦中的蛋白质,注意:麸质不耐受≠乳糜泻,乳糜泻是特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严格戒麸质);

食品添加剂(亚硫酸盐、防腐剂、人工色素,常见于加工零食、饮料中)。

二、家长该如何正确应对?

1. 食物过敏:“严格规避 + 紧急备药”

确诊后需终身严格避免致敏食物,包括含有该食物成分的加工食品(如饼干、蛋糕中可能含牛奶粉、鸡蛋粉,需仔细看配料表);

随身携带 “急救药物”:医生会为过敏儿童开具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如 EpiPen),若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注射并拨打 120;

定期复诊:部分孩子(如牛奶、鸡蛋过敏)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会逐渐耐受,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食物激发试验”,判断是否能逐步添加致敏食物。

2. 食物不耐受:“减少摄入 + 对症调整”

无需完全禁食,可根据耐受程度 “减少摄入量” 或 “替换食物”:

乳糖不耐受:可换无乳糖牛奶、低乳糖酸奶,或在喝牛奶时加乳糖酶滴剂;

果糖不耐受:减少高果糖水果(如西瓜、芒果)摄入,选择低果糖水果(如苹果、梨);

麸质不耐受:避免高麸质食物(如馒头、面条),选择无麸质谷物(如大米、小米);

对症缓解:若出现腹胀、腹泻,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生菌、蒙脱石散等,帮助调节肠道功能;

无需紧急备药:因不会引发危及生命的反应,无需携带急救药物,调整饮食后症状多会逐渐缓解。

三、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 1:“症状轻就是不耐受,重就是过敏”。有些过敏症状也可能很轻(如仅皮肤起少量风团),而严重的乳糖不耐受也可能导致频繁腹泻、脱水,需结合 “发作时间” 和 “是否涉及全身” 判断,不能只看症状轻重。

误区 2:“给孩子做过敏原检测就能区分”。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血液 IgE 检测)仅能判断是否过敏,无法检测不耐受;若怀疑不耐受,需通过 “饮食排除试验”(如停食可疑食物 1-2 周,观察症状是否缓解,再少量添加看是否复发)确诊。

误区 3:“过敏和不耐受可以自行处理”。无论是哪种情况,首次出现症状时都需带孩子就医,由医生通过病史询问、检查(过敏做 IgE 检测,不耐受做饮食日记和排除试验)明确诊断,避免家长自行判断导致误判。

最后想提醒家长:食物过敏和不耐受虽都表现为 “吃了不舒服”,但本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带来风险(如过敏未及时急救、不耐受过度禁食影响营养)。当孩子出现进食后不适时,先观察症状发作时间、范围和严重程度,再带孩子到儿科过敏专科或消化专科就诊,让医生给出专业方案,才能既缓解症状,又保证孩子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张江敏 汝州市人民医院 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