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让孩子用吸入激素,会不会影响身高?会不会变成‘小胖子’?” 在儿童哮喘门诊,家长们类似的担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 600 万哮喘患儿,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国际公认的哮喘长期控制首选药物,但因对 “激素” 的误解,超半数家长存在擅自减药、停药的情况,导致孩子哮喘反复发作,甚至影响肺功能发育。其实,儿童哮喘吸入激素治疗并非 “洪水猛兽”,认清这些真相才能更好守护孩子呼吸健康。
首先要明确:吸入激素与 “口服激素”“注射激素” 完全不同,安全性差异巨大。家长担心的 “副作用”,多源于对全身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的印象 —— 这类激素需通过血液作用于全身,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身高增长缓慢、向心性肥胖、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是 “局部用药”,药物通过雾化器或吸入装置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仅需极微小剂量就能控制气道炎症,进入血液的量不足 10%,且会被肝脏快速代谢,全身副作用风险极低。
临床研究早已证实,规范使用儿童哮喘吸入激素的安全性。国际权威医学机构对上万名哮喘患儿的追踪研究显示:
不影响最终成年身高:长期使用推荐剂量的吸入激素(如布地奈德每日剂量≤400μg),对患儿每年身高增长的影响仅为 0.2-0.3 厘米,且这种轻微影响多在治疗初期出现,后续会逐渐恢复,不会导致成年后身高落后;
无明显肥胖风险:因药物主要作用于气道,极少影响全身代谢,患儿体重、体脂率与健康儿童无显著差异,不会出现 “满月脸”“水牛背” 等全身用激素典型的肥胖表现;
局部副作用可预防:唯一可能出现的局部副作用是口腔念珠菌感染(鹅口疮)和声音嘶哑,只要每次吸入后及时用清水漱口(仰头含漱 30 秒后吐出,不要咽下),就能将发生率降至 1% 以下,且停药后可完全恢复。
那么,为什么吸入激素是儿童哮喘的 “首选治疗”?这与哮喘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哮喘的核心问题是 “气道慢性炎症”—— 就像气道黏膜长期处于 “红肿、敏感” 状态,一旦遇到冷空气、花粉、运动等刺激,就会出现痉挛收缩,导致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吸入激素能直接抑制气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减轻黏膜水肿,降低气道敏感性,从根本上减少哮喘发作频率,甚至让哮喘长期处于 “不发作” 的稳定状态。如果因害怕副作用拒绝使用,气道炎症会持续存在,反复哮喘发作会损伤气道结构,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反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家长在给孩子使用吸入激素时,还需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哮喘不发作就可以停药”。哮喘是慢性疾病,气道炎症即使在无症状时也可能存在,擅自停药会导致炎症反弹,增加急性发作风险。规范治疗需分 “控制期”“减量期”“维持期”,需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肺功能等指标逐步调整剂量,通常整个疗程需 1-2 年,部分患儿甚至需更长时间;
误区二:“用‘中药’或‘偏方’替代吸入激素”。目前没有任何中药或偏方被证实能有效控制气道慢性炎症,部分所谓 “无激素” 的平喘药可能含有未标明的全身用激素,长期使用反而会增加副作用风险;
误区三:“吸入装置随便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1-3 岁幼儿适合用 “雾化器 + 面罩”,4-6 岁儿童可选择 “压力定量气雾剂 + 储雾罐”,7 岁以上儿童可尝试 “干粉吸入器”。正确掌握使用方法才能保证药物有效到达气道,若使用不当,即使按剂量用药,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建议首次使用时让医生或护士现场指导。
此外,家长还需配合做好 “治疗监测”,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哮喘:
记录哮喘日记:每天记录孩子的症状(如是否咳嗽、喘息)、夜间是否憋醒、运动后反应,以及用药情况,复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定期复查肺功能:每 3-6 个月带孩子做一次肺功能检查(如儿童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评估气道通畅程度,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规避诱发因素: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避免孩子接触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同时预防感冒、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哮喘发作诱因。
最后想告诉家长:儿童哮喘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吸入激素是帮助孩子控制哮喘的 “有力武器”,而非 “健康威胁”。与其因误解拒绝规范治疗,不如主动了解药物知识,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定期监测。只有告别 “谈激素色变”,才能让孩子远离哮喘反复发作的痛苦,拥有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快乐的童年。
(张江敏 汝州市人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