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别再混淆!食物过敏与不耐受,过敏原检测全攻略

2025-05-07 09: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社区门诊,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孩子吃了牛奶就起疹子,是过敏还是不耐受?”“过敏原检测显示对鸡蛋‘+’,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能吃了?”食物过敏与不耐受虽都与饮食相关,却有着本质区别,临床中很多人容易混淆,甚至因此误入饮食管理的误区。作为全科医生,我结合临床经验,为大家详解两者的区别、过敏原检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食物过敏:免疫系统的“过度防御”

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将某种食物中的蛋白质误认为“外来入侵者”,从而发起的“猛烈攻击”,属于速发型变态反应,反应迅速且可能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

-皮肤表现:最常见,如荨麻疹(风团、瘙痒)、湿疹加重、面部或口唇肿胀(血管性水肿)。

-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喘息,严重时出现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婴幼儿可能出现拒食、哭闹。

-全身反应:极少数情况下会引发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丧失,若不及时抢救可能致命。

例如,有个3岁孩子吃了一口芒果后,10分钟内嘴唇肿胀、全身起风团,这就是典型的食物过敏反应,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急救。

发病特点

-多见于儿童,约8%的儿童存在食物过敏,随年龄增长部分会逐渐耐受(如牛奶、鸡蛋过敏在学龄期可能缓解)。

-反应与食物摄入量无关,哪怕极少量(如一口)也可能触发严重反应。

-有明确的“触发食物”,回避后症状迅速缓解。

二、食物不耐受:消化体系的“消化不良”

食物不耐受并非免疫系统参与,而是身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属于“非免疫性反应”,症状相对缓和,多与摄入量相关。

典型症状

-消化道为主:腹胀、腹泻、腹痛、排气增多,比如乳糖不耐受者喝牛奶后常出现腹胀腹泻。

-全身表现:头痛、疲劳、皮肤痤疮等,症状出现较晚(可能在进食后数小时甚至1-2天),且缺乏特异性。

例如,有人一次喝500ml牛奶会腹泻,但喝100ml却没事,这就是典型的乳糖不耐受,因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分解牛奶中的乳糖所致。

发病特点

-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成年人更常见(如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

-症状与食物摄入量相关,少量摄入可能无症状,过量才会出现不适。

-不涉及免疫系统,不会引发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

三、过敏原检测:常用方法及适用场景

过敏原检测是判断食物过敏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所有“阳性”结果都意味着对该食物过敏,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以下是常见的检测方法:

1.皮肤点刺试验(SPT)

-原理:将少量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在皮肤上,用特制针头轻刺皮肤表层,观察15-20分钟是否出现风团或红晕。

-优势:操作简单、结果快、成本较低,敏感度较高。

-注意事项:

-检测前1周需停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否则可能影响结果。

-结果“阳性”仅提示可能过敏,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约1/3的阳性结果为“假阳性”)。

-严重过敏体质者需谨慎,避免引发局部强烈反应。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sIgE)

-原理:通过血液检测针对某种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IgE)水平,结果以“等级”表示(0-6级,等级越高过敏可能性越大)。

-优势:无需停用抗组胺药,适合严重过敏或皮肤疾病患者(如湿疹严重无法做皮肤试验)。

-注意事项:

-阳性不代表一定过敏(如检测出鸡蛋IgE阳性,但吃鸡蛋后无任何症状,可能是“无症状致敏”)。

-费用高于皮肤点刺试验,且检测范围有限(常见过敏原约几十种)。

3.食物激发试验

-原理:在医生监护下,让患者从极少量开始摄入可疑食物,逐渐增加剂量,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

-优势:结果最准确,能区分“致敏”与“临床过敏”。

-注意事项:

-必须在有急救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尤其是可能引发严重过敏的食物。

-试验前需严格回避该食物2-4周,确保结果准确。

4.不适合检测食物不耐受的方法

-网上流行的“食物不耐受IgG检测”:目前医学界公认该检测缺乏科学依据,结果不可靠,不建议作为临床参考。

-头发、指甲检测:无任何科学依据,属于虚假检测,切勿轻信。

四、避坑指南:过敏原检测的常见误区

临床中,很多人对过敏原检测存在误解,反而影响正常饮食管理:

误区一:检测阳性就必须终身禁食

-真相:约50%的儿童牛奶、鸡蛋过敏会在6-10岁自然缓解,可通过医生评估后逐步尝试“脱敏引入”。例如,鸡蛋过敏的孩子,可先从蛋黄开始少量尝试,逐渐增加剂量,部分孩子可逐渐耐受。

误区二:检测项目越多越好

-真相:盲目检测几十甚至上百种过敏原,不仅增加费用,还可能出现大量“假阳性”,导致不必要的饮食限制。建议结合病史,优先检测常见过敏原(如牛奶、鸡蛋、花生、海鲜等)。

误区三:依赖检测,忽视临床症状

-真相:检测结果只是参考,最终需以“进食后是否出现症状”为准。曾有孩子检测出对小麦IgE阳性,但日常吃面条、馒头毫无异常,这种情况无需回避。

误区四:用过敏原检测判断食物不耐受

-真相:食物不耐受与IgE无关,过敏原检测对其无意义。例如,乳糖不耐受无需检测过敏原,通过“回避-挑战”试验(停喝牛奶后症状消失,再次饮用后症状出现)即可判断。

五、科学应对:过敏与不耐受的管理原则

食物过敏:严格回避+应急准备

-明确过敏原后,需严格避免摄入该食物及含其成分的加工食品(如对花生过敏者,需警惕饼干、巧克力中可能含花生碎)。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过敏体质者需备肾上腺素笔(严重过敏时使用)和抗组胺药,并教会家人使用方法。

-外出就餐时主动告知餐厅服务人员自己的过敏史,避免误食。

食物不耐受:调整摄入量+替代方案

-无需完全禁食,可通过减少摄入量避免症状。例如,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牛奶、酸奶,或每次喝牛奶时搭配乳糖酶片。

-寻找营养替代品:如对牛奶不耐受者,可用豆制品、杏仁奶补充蛋白质和钙。

-烹饪方式调整:如对某些蔬菜不耐受,可通过煮熟煮软减少刺激(生蔬菜纤维较粗,更易引发腹胀)。

特殊人群:婴幼儿的饮食管理

-婴儿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每次只加一种新食物,从少量开始(如1-2勺),观察3-5天无异常后再添加下一种。

-有过敏家族史的婴儿,可延迟引入易过敏食物(如花生、带壳海鲜)至1岁后,但无需过度回避(过度回避可能增加过敏风险)。

-母乳喂养的妈妈无需盲目忌口,若宝宝出现明确过敏症状(如湿疹加重、腹泻),可在医生指导下暂时回避可疑食物。

结语

食物过敏与不耐受虽一字之差,管理方式却大相径庭。过敏原检测是重要工具,但不能“唯结果论”,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医生判断。记住:科学应对的目标不是“因噎废食”,而是在避免不适的同时,保证饮食的丰富性和营养均衡。如果反复出现饮食相关的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到变态反应科或全科医生处就诊,通过规范评估和管理,让饮食回归享受,而非负担。

(杨晓宇 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