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空腹抽血真的要滴水不沾?一文讲清检验前注意事项

2025-06-02 13: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社区门诊,每天都有患者纠结于“空腹抽血”的细节:“医生,早上能喝口水吗?”“我凌晨2点吃了片面包,还算空腹吗?”“空腹抽血是不是抽完才能吃药?”这些问题看似小事,却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误导诊断。作为天天和检验报告打交道的全科医生,我来详细讲讲检验前的那些“注意事项”,帮大家避开误区。

一、空腹抽血:不是“滴水不沾”的严苛考验

空腹抽血是临床最常见的检验要求,但很多人对“空腹”存在误解,把它当成“绝对禁食禁水”,结果饿到头晕眼花,反而影响身体状态。

什么是真正的“空腹”?

医学上的“空腹”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且前一天晚餐后不再吃夜宵。比如计划第二天早上8点抽血,前一天晚上10点后就不应再吃东西,这样既能保证空腹时间达标,又不会因过度饥饿导致身体代谢紊乱。

关于“喝水”的真相

-少量饮用白开水(不超过200ml)是允许的,不会影响检验结果。比如起床后喝一口水送服药物,或口干时喝几口水润喉,无需担心。

-禁止喝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茶水、咖啡、牛奶等,这些饮品可能影响血糖、血脂等指标。曾有患者为“解渴”喝了半瓶果汁,导致血糖检测结果异常升高,不得不重新预约检查。

特殊情况的“灵活处理”

-糖尿病患者若早上需要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可在抽血前少量进食(如1片面包),避免低血糖。但需提前告知医生,以便结合进食情况解读结果。

-孕妇、老年人、体质虚弱者若长时间空腹感到不适(如头晕、心慌),可提前告知护士,优先安排抽血,结束后及时进食。

二、检验前一天:这些“细节”影响结果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抽血前一天就开始“铺垫”。很多人忽视了前一天的饮食、运动等因素,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饮食:别让“大餐”干扰数据

-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抽血前一天晚上若吃火锅、烧烤、肥肉等,可能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影响血脂检测结果。曾有位患者前一晚吃了火锅,第二天血脂检测中甘油三酯比平时高出3倍,复查后才恢复正常。

-控制酒精摄入:饮酒会影响肝功能(如转氨酶升高)、血糖(先升高后降低),建议抽血前3天内避免大量饮酒。

-无需过度“清淡”:刻意吃素或节食会导致营养指标(如白蛋白)偏低,反而不能反映真实身体状态,保持日常饮食习惯即可。

运动:别让“汗水”打乱平衡

-避免剧烈运动:抽血前一天不宜进行长跑、游泳、举重等高强度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肌酸激酶(CK)、乳酸等指标升高,被误认为肌肉损伤或心肌问题。

-轻度活动无妨:散步、做家务等日常活动不会影响检验结果,无需刻意卧床休息。

作息:别让“熬夜”扭曲数据

-熬夜会导致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皮质醇等轻微升高,建议抽血前一天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在23点前入睡。

-情绪紧张、焦虑也可能影响结果(如肾上腺素升高),抽血前可通过深呼吸调整状态。

三、抽血当天:这些“时机”有讲究

抽血当天的操作细节,同样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掌握正确的“时间点”和“操作法”,能让数据更精准。

最佳抽血时间:早晨7-9点

很多激素、代谢指标存在“昼夜节律”,比如皮质醇在早晨8点左右达到高峰,下午逐渐下降;胆红素、血小板等也有类似波动。早晨7-9点抽血,能最大程度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尤其是需要长期监测的指标(如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

穿对衣服:别让“衣袖”添乱

-选择宽松、袖口容易卷起的衣服,避免穿紧身衣、高领衣,否则可能导致抽血后手臂淤血(袖口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不要戴过紧的手表、手链,抽血前需取下,防止压迫血管。

抽血后:正确按压防淤青

-抽血后用棉签按压针眼处5-10分钟,力度适中(以不出血为宜),不要揉动(揉动会导致皮下出血)。

-若出现淤青,24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24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一般1-2周可消退。

四、特殊检验项目:各有“特殊要求”

除了常规空腹项目,有些特殊检验还有额外要求,忽视这些细节可能导致结果失效。

血糖相关检测

-空腹血糖:需空腹8-12小时,抽血前一天晚上正常饮食,不要刻意少吃或多吃。

-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抽血,期间可正常活动,但不能再进食。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前3天正常饮食,试验当天空腹抽血后,5分钟内喝完含75g葡萄糖的糖水,分别在1小时、2小时后抽血,期间不能进食、吸烟、剧烈运动。

血脂检测

-需空腹12小时(如晚上8点后禁食),因为甘油三酯受饮食影响较大,空腹时间不足会导致结果偏高。

-抽血前3天避免大量饮酒、吃油炸食品,保持正常饮食。

激素类检测

-甲状腺功能:无需严格空腹,但建议早上抽血,避免饮食对促甲状腺激素(TSH)的轻微影响。

-性激素(如雌激素、睾酮):女性需注意月经周期,一般在月经第2-4天(卵泡期)检测,反映基础激素水平。

-皮质醇:有昼夜节律,通常测早晨8点和下午4点的数值,对比判断是否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测

-无需严格空腹,但建议固定时间检测(如每次都在早上),便于前后结果对比。

-抽血前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可能导致部分肿瘤标志物(如PSA)轻度升高。

五、常见误区:这些“传言”别轻信

临床中,很多患者被不实信息误导,做出影响检验结果的行为。以下是最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空腹就是“饿越久越好”

真相:空腹超过16小时,身体会启动“饥饿代谢”,导致血糖降低、胆红素升高,反而影响结果准确性。比如有人为了“彻底空腹”,从前一天晚上6点就开始禁食,第二天抽血时血糖偏低,被误认为低血糖。

误区二:抽血前不能吃药

真相: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无需因抽血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情波动。建议用少量白开水送服药物,对检验结果影响极小。曾有位高血压患者为抽血停药,导致血压骤升,反而需要紧急处理。

误区三:检验前要“多喝水稀释血液”

真相:大量饮水(超过500ml)会稀释血液,导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偏低,被误认为贫血。只需在口干时少量饮水即可。

误区四:抽完血要“大补”

真相:抽血量通常只有2-20ml(根据项目多少),对身体影响微乎其微,无需刻意进补。抽完血正常饮食即可,过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反而增加消化负担。

六、检验报告:看懂“异常”不恐慌

拿到检验报告后,很多人看到“箭头”(↑或↓)就紧张不已。其实,检验结果异常不一定代表生病,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综合判断。

-轻微异常(如某项指标超出参考范围一点点)可能是生理波动(如熬夜、饮食影响),可在调整生活习惯后复查。

-多项指标异常或明显偏离正常范围,需及时咨询医生,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检验结果需“动态看”:单次结果异常意义有限,对比多次检验的变化趋势(如血糖逐年升高),更能反映身体状况。

作为全科医生,我们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用药情况解读报告,不会仅凭单一指标下结论。曾有位患者体检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复查后发现是前一天熬夜所致,调整作息后恢复正常,避免了不必要的治疗。

结语

检验前的准备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记住:空腹抽血不是“酷刑”,而是为了让数据更精准地反映身体状态。掌握这些注意事项,既能避免“白跑一趟”或“结果失真”,也能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健康状况。如果对检验要求有疑问,提前咨询开单医生或检验科护士,就能轻松应对——毕竟,精准的检验结果,才是健康管理的“指南针”。

(刘晓洁 河南省内黄县中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