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或就医时,“空腹抽血” 是医生常给出的医嘱,不少人将其简单粗暴地理解为 “饿肚子”,甚至为了达到 “空腹” 标准,忍饥挨饿十几个小时,导致抽血时头晕眼花、浑身无力。事实上,空腹抽血并非越饿越好,血液检验前的饮食有着诸多科学讲究。正确了解并遵循这些注意事项,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医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一、为什么要空腹抽血?
人体进食后,食物中的各种成分会经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使血液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比如,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后,甘油三酯水平会迅速升高,使血液变得浑浊,这种状态下进行血液检验,会干扰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多项指标的检测,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空腹状态下,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稳定,血液成分也处于基础水平,此时采集的血液样本能够真实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医生可据此更准确地判断疾病。
一般来说,空腹的标准是至少禁食 8 小时,通常建议前一晚晚餐后不再进食,但可少量饮用白开水。不过,空腹时间也不宜过长,超过 16 小时,身体可能因饥饿出现应激反应,促使体内某些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血糖降低引发胰岛素分泌减少、皮质醇分泌增加等,同样会影响检验结果,像血糖值可能因过度饥饿而偏低,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二、血液检验前饮食禁忌清单
(一)高油脂食物
炸鸡、薯条、红烧肉等油炸、油煎及肥腻的食物,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进食后,血液中的乳糜微粒浓度会急剧上升,使血清变得浑浊,影响生化项目的检测。建议在抽血前 3 天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让身体有时间代谢掉多余的油脂,使血液成分恢复正常状态。
(二)高糖食物
蛋糕、糖果、甜饮料等含糖量高的食品,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即使空腹时间达到要求,若前一天大量食用高糖食物,第二天的空腹血糖值仍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假性升高,误导医生对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因此,抽血前一周应控制高糖食物的摄取,保持血糖稳定。
(三)高蛋白食物
海鲜、豆类、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过量食用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血液中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升高。如果本身肾脏功能存在潜在问题,高蛋白饮食可能掩盖真实病情,或使原本正常的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在抽血前 2 - 3 天,应适当减少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维持肾脏代谢的稳定。
(四)酒类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会影响肝功能相关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饮酒后第二天抽血,这些指标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让人误以为肝脏存在病变。此外,酒精还会影响血脂代谢,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所以,在抽血前一周应避免饮酒,确保肝功能和血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五)含色素食物
胡萝卜、南瓜、橙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大量食用后会使血液中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导致皮肤黄染,同时可能干扰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像红心火龙果,含有大量花青素,食用后尿液和血液可能呈现红色,影响检验人员对样本的观察和判断。抽血前 1 - 2 天,应尽量避免食用这类可能影响检验结果颜色判断的食物。
三、血液检验前饮食正确做法
(一)合理安排最后一餐
抽血前一天的晚餐,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避免暴饮暴食。晚餐时间不宜过晚,尽量在晚上 8 点前结束,给肠胃足够的消化时间。餐后不再进食,但可以适量饮用白开水,以满足身体基本的水分需求,防止因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影响检验结果。
(二)适当饮水
很多人担心饮水会稀释血液,影响检验结果,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少量饮用白开水(一般不超过 200 毫升),不会对血液成分造成明显影响,反而有助于保持血容量稳定,使抽血过程更加顺利。但要注意,不能喝含糖饮料、茶水、咖啡等,因为这些饮品中的成分可能会干扰检测结果。
(三)特殊人群的饮食调整
孕妇、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特殊人群,在血液检验前的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孕妇由于身体代谢的特殊性,可能需要维持一定的血糖水平,过度空腹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饮食和空腹时间。老年人消化功能较弱,长时间空腹可能导致身体不适,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饮食。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要防止因过度饥饿引发低血糖,必要时可随身携带糖果,抽血后及时补充能量。
四、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饮食,血液检验前还需注意生活作息和用药情况。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影响检验结果。正在服用药物的患者,不要自行停药,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名称和剂量,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或推迟抽血时间,以免药物对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空腹抽血是为了获取更准确的血液检验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让身体承受过度饥饿的痛苦。了解并遵循血液检验前的饮食注意事项,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才能让体检和就医发挥真正的作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下次接到空腹抽血的医嘱时,记住这些要点,以最佳状态迎接检验吧!
(钱小娟 商丘市中心血站 体采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