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化验是医学诊断的重要环节,但很多人对“空腹”要求存在困惑:“为什么有的检查必须空腹?”“空腹时间越长越准确吗?”本文从检验科专业角度出发,解析不同检测项目的空腹要求及科学原理,帮你避免因准备不当影响结果。
一、为什么部分检查需要空腹?
核心原因:避免饮食对血液成分的干扰。
进食后,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及代谢产物会进入血液,导致部分指标短时间内显著变化,无法反映“基础状态”。
例如:
餐后血糖会升高,干扰糖尿病诊断;
高脂饮食后,甘油三酯可升高2-3倍,影响血脂检测准确性。
二、必须空腹的8类检查项目
(1)血糖相关检测
空腹血糖(FPG):
要求:禁食8-12小时(可饮少量清水),避免前一天晚餐吃甜食或饮酒。
原理:餐后血糖升高会掩盖空腹血糖异常(如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
糖耐量试验(OGTT):需空腹采血后再口服葡萄糖,若未空腹会导致结果混乱。
(2)血脂检测(四项/六项)
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
空腹要求:禁食12-14小时(可喝水),且前3天需低脂饮食(避免火锅、烧烤、动物内脏)。
原因:
餐后TG水平升高,可能将“正常血脂”误判为“高脂血症”;
脂类物质会干扰检测仪器对其他指标的分析(如影响肝功能检测的比色法)。
(3)肝功能检测(生化类)
重点项目: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
空腹要求:禁食8-12小时,避免饮酒、熬夜。
干扰因素:
进食后肝脏代谢活跃,ALT可能轻度升高;
饮酒会导致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影响对肝炎、脂肪肝的判断。
(4)肾功能检测(部分项目)
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
虽不严格要求空腹,但高蛋白饮食会使BUN升高(如前一天吃大量肉类),建议空腹检测更准确。
(5)血尿酸(UA)
空腹要求:禁食8小时以上,避免检测前饮酒或摄入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
影响:餐后尿酸可能升高10%-20%,导致“高尿酸血症”误判。
(6)电解质检测(血钾、血钠等)
一般无需空腹,但需避免大量饮用果汁(含钾高)或盐水(含钠高),建议晨起空腹采血更稳定。
(7)血药浓度监测(如地高辛、他克莫司)
需按药物说明书空腹:如某些免疫抑制剂需空腹服药,采血时也需保持空腹状态,避免食物影响药物吸收速率。
(8)其他特殊项目
血氨、乳酸:用于肝性脑病、休克诊断,需严格空腹并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乳酸升高)。
三、无需空腹的常见检查项目
(1)血常规、凝血功能
原因:血细胞计数、凝血因子含量不受饮食影响,随时可查。
例外:儿童采血困难时,可餐后检测,但需避免大量饮水导致血液稀释。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不受单次饮食影响,可随时检测。
(3)乙肝五项、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
无需空腹,但需注意:
若同时查肝功能、血脂,需按空腹要求准备;
甲状腺功能检测前避免大量摄入含碘食物(如海带),但无需空腹。
(4)急诊项目(如心肌酶、肌钙蛋白)
抢救优先,无需等待空腹,结果解读时医生会排除饮食干扰。
四、空腹的科学时长与注意事项
(1)最佳空腹时间:8-12小时
不宜过长(>16小时):
可能导致血糖、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血液浓缩);
饥饿状态下,身体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可能干扰某些生化检测(如酮体检测本身)。
(2)可饮用的“安全液体”
清水:少量饮用(<200ml)不影响检测,但避免含糖饮料、咖啡、茶(含咖啡因可能影响血脂或血糖)。
(3)特殊人群的调整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导致低血糖,可在晨起6-7点采血,结束后及时进食。
孕妇:产检时若需空腹查血糖,建议家属陪同,以防头晕。
(4)采血前其他准备
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白细胞、肌酸激酶(CK)可能升高,建议休息15分钟后采血。
停用干扰药物:如检测前服用避孕药、他汀类药物,需告知医生(药物可能影响血脂、肝功能)。
五、检验科的5点重要提醒
1. 核对申请单:缴费后查看化验单备注,如标注“空腹”需严格遵守。
2. 分时段采血:若同时有空腹和非空腹项目(如血常规+血脂),可一次空腹采血完成所有检测,避免多次穿刺。
3. 儿童采血技巧:可提前告知孩子“空腹是为了让小血管更明显”,减少抗拒;或选择清晨熟睡时采血。
4. 特殊情况处理:若已进食但需紧急检测(如急诊),需在化验单注明“餐后”,供医生参考。
5. 避免过度空腹:曾有患者为“彻底空腹”禁食24小时,导致血尿素氮升高(肌肉分解增加),反而误判肾功能。
六、总结:空腹的“是与非”
必须空腹:血糖、血脂、大部分肝功能项目、血尿酸、血药浓度等;
无需空腹:血常规、凝血、糖化血红蛋白、乙肝五项、甲功等;
核心原则:遵循医嘱或化验单提示,平衡检测准确性与身体耐受度。
抽血前的准备看似简单,实则是确保检验结果可靠的关键环节。理解不同项目的空腹要求,既能避免“白跑一趟”,也能为医生提供更真实的诊断依据。下次抽血前,不妨对照本文梳理注意事项,用科学准备为健康检测“护航”。
(何丽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