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及预防治疗的方法

2025-07-24 12: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改善冠脉血流、挽救心肌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中使用的含碘造影剂可能引发一种特殊的肾脏损伤——造影剂肾病(CIN),尤其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这一风险显著升高。本文将深入解析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风险机制,并系统介绍预防与治疗的关键方法,为临床实践和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参考。 

一、造影剂肾病的定义与临床意义 
造影剂肾病是指使用含碘造影剂后48-72小时内,患者出现肾功能急性减退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为:血清肌酐水平较基线升高≥0.5mg/dl(44.2μmol/L),或较基础值升高≥25%,且排除其他肾脏损伤因素。 

对于接受PCI的患者而言,造影剂肾病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普通人群PCI术后CIN发生率约为1%-15%,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可攀升至20%-50%,其中合并慢性肾病的患者发生率甚至超过60%。更值得关注的是,发生CIN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3-5天,透析风险增加10倍,1年内死亡率高达30%,显著高于未发生肾损伤的患者。因此,识别2型糖尿病患者的CIN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PCI围手术期管理的核心环节。 

二、2型糖尿病患者高发造影剂肾病的核心机制 
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成为CIN的高危人群,是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涉及以下三个层面: 

(1)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与缺血损伤 
正常情况下,肾脏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维持肾血流量稳定。但2型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一氧化氮(NO)合成减少而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加,导致肾血管对造影剂的缩血管效应更敏感。造影剂进入体内后,首先引起肾血管短暂扩张,随后出现持续收缩,使肾髓质血流锐减。肾髓质本身处于高代谢、低氧状态,缺血会进一步激活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引发细胞凋亡。 

(2)造影剂的直接毒性作用 
含碘造影剂在肾小管内高浓度蓄积时,会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一方面,造影剂的高渗特性可导致肾小管细胞脱水、皱缩,破坏细胞骨架;另一方面,造影剂可诱发线粒体功能紊乱,产生大量活性氧(ROS),造成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长期处于高糖环境,细胞抗氧化能力本就减弱,对造影剂的直接毒性更敏感,尤其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时,造影剂排泄延迟会加重毒性累积。 

(3)代谢紊乱与肾脏基础病变的叠加效应 
2型糖尿病常伴随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代谢综合征表现,这些因素会加速肾动脉硬化和肾小球硬化。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意味着肾脏储备功能已受损,难以应对造影剂带来的负荷。此外,高血糖状态会抑制钠-葡萄糖共转运体,影响肾小管对造影剂的排泄,同时高渗尿会增加造影剂在肾小管内的停留时间,进一步放大损伤效应。 

三、2型糖尿病患者CIN的风险分层与评估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PCI术前风险评估,是预防CIN的第一步。临床可通过整合多种危险因素,实现风险分层管理。 

(1)主要风险因素 
基础肾功能不全:这是最强预测因子。当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²时,CIN风险增加3-5倍;eGFR<30ml/min/1.73m²时,风险高达普通人群的10倍。 

造影剂用量:风险与造影剂剂量呈正相关,当剂量超过5ml/kg(以患者体重计算)时,CIN发生率显著上升。 

高龄:年龄≥75岁的患者肾脏退行性改变明显,对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 

脱水状态:糖尿病患者常因多尿、进食减少导致容量不足,加重肾脏灌注不足。 

合并症:如心力衰竭(NYHAⅢ-Ⅳ级)、高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160mmHg)、贫血(血红蛋白<100g/L)等,均会增加肾脏负担。 

(2)风险评分工具的应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风险评分包括Mehran评分和CIN风险评分,其中Mehran评分对糖尿病患者的适用性较高。该评分包含7项指标:低血压(5分)、IABP使用(5分)、充血性心衰(5分)、年龄>75岁(4分)、糖尿病(3分)、造影剂剂量(每100ml计2分)、基础eGFR(<60ml/min/1.73m²计4分,60-89ml/min/1.73m²计2分)。总分为0-23分,低危(0-5分)、中危(6-10分)、高危(11-15分)、极高危(≥16分)对应的CIN发生率分别为7.5%、14%、26.1%、57.3%,有助于指导预防措施的强度。 

(3)术前评估流程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PCI术前均需检测血清肌酐并计算eGFR(推荐使用CKD-EPI公式),同时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评估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对于eGFR<60ml/min/1.73m²或UACR>30mg/g的患者,需进一步排查脱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情况,并详细记录既往造影剂暴露史及不良反应。 

四、造影剂肾病的预防策略 
预防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CIN发生率的关键,需从造影剂选择、容量管理、药物干预等多方面协同实施。 

(1)造影剂的合理选择 
造影剂的渗透压和黏度是影响肾损伤的重要特性。目前临床常用的造影剂分为高渗(渗透压>1400mOsm/kg H₂O)、低渗(600-800mOsm/kg H₂O)和等渗(290-320mOsm/kg H₂O)三类。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应优先选择等渗造影剂(如碘克沙醇)或低渗造影剂(如碘海醇),避免使用高渗造影剂(如泛影葡胺)。研究证实,等渗造影剂较传统高渗造影剂可使CIN风险降低30%-40%。 

同时,需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建议造影剂用量与eGFR的比值不超过3:1(如eGFR为60ml/min/1.73m²时,最大剂量不超过180ml),且单次手术用量不宜超过300ml。术者应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造影剂注射次数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造影。 

(2)充分的容量负荷管理 
容量不足是CIN的重要诱因,而充分的水化可增加肾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在肾小管内的浓度,是预防CIN的基石措施。2型糖尿病患者的水化方案需个体化调整: 

术前水化:对于中高危患者,建议术前12小时开始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速率为1ml/kg/h;若存在心力衰竭,可减半至0.5ml/kg/h,避免容量过负荷。 

术中及术后水化:手术过程中持续补液,术后继续补液6-12小时,总补液量根据患者体重和心功能状态调整,一般为1000-1500ml。 

水化液体选择:优先使用等渗晶体液(0.9%氯化钠),避免使用低渗溶液(如5%葡萄糖),因后者可能升高血糖(尤其对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对于高风险患者,有研究显示碳酸氢钠溶液(154mmol/L)可能优于氯化钠,通过碱化尿液减少造影剂诱导的氧化损伤,但需注意监测血钠和酸碱平衡。 

(3)药物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完全避免CIN,但部分药物在特定人群中可能发挥辅助作用: 

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为抗氧化剂,NAC可清除自由基、改善肾血流。推荐中高危患者术前12小时口服600mg,术前2小时再服600mg,术后继续服用2天。但需注意,NAC对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效果有限,不可替代水化治疗。 

他汀类药物:长期服用他汀的糖尿病患者,PCI术前无需停药,且大剂量他汀(如阿托伐他汀40-80mg)可能通过抗炎、改善内皮功能降低CIN风险,尤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获益更明显。 

其他药物: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可扩张肾血管,对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有益;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可拮抗腺苷介导的肾血管收缩,但需警惕心律失常风险,不作为常规推荐。 

(4)血糖控制与其他辅助措施 
PCI围手术期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剧烈波动。空腹血糖宜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0mmol/L,可通过胰岛素泵或静脉胰岛素调整。高血糖会加重氧化应激和肾脏损伤,而低血糖可能诱发肾血流动力学紊乱,均需避免。 

此外,术前应停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对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别嘌醇降低尿酸水平;术后48小时内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减少肾脏额外负担。 

五、造影剂肾病的治疗方法 
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仍有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CIN。一旦确诊,需及时干预以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1)早期识别与监测 
术后48-72小时是CIN的高发期,需每日监测血清肌酐变化,同时观察尿量(正常应≥0.5ml/kg/h)。若出现肌酐升高或尿量减少,应立即排查其他原因(如尿路梗阻、心功能不全),并评估是否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2)支持治疗 
维持容量平衡:根据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调整补液量,避免容量过负荷(尤其合并心衰者)或脱水。若出现少尿,可在评估血容量后谨慎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但需避免过度利尿导致肾灌注不足。 

纠正电解质紊乱:CIN患者常伴随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需及时给予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严重高钾血症时可使用葡萄糖酸钙、胰岛素联合葡萄糖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 

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热量(25-30kcal/kg/d),限制蛋白质摄入(0.8g/kg/d),避免加重氮质血症,同时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应。 

(3)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 
大多数CIN患者肾功能可在1-2周内自行恢复,无需透析。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 

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且药物治疗无效; 

代谢性酸中毒(pH<7.2); 

容量过负荷导致严重心力衰竭; 

血清肌酐持续升高超过442μmol/L(5mg/dl)。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因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可缓慢清除造影剂和代谢废物,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透析疗程通常为3-7天,待肾功能开始恢复后逐渐撤离。 

六、长期随访与肾脏保护 
CIN不仅影响PCI术后短期预后,还可能加速慢性肾脏病的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CIN后,需进行长期肾脏保护管理: 

定期监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发现慢性肾损伤。 

控制基础疾病:严格管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目标<130/80mmHg)、血脂(LDL-C<1.8mmol/L),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避免再次造影剂暴露:如需再次进行含造影剂的检查,应至少间隔3个月,并提前评估肾功能,加强预防措施。 

使用肾脏保护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需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 

结语 
2型糖尿病患者在冠脉PCI术后面临较高的造影剂肾病风险,这一并发症显著影响预后。通过术前精准评估风险、术中合理选择造影剂并控制剂量、围手术期强化水化和药物预防,可显著降低CIN发生率。对于已发生CIN的患者,及时的支持治疗和必要时的肾脏替代治疗,能促进肾功能恢复。长远来看,加强基础疾病管理和长期肾脏监测,是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的关键。医患双方需共同重视这一问题,将预防措施贯穿于PCI全程,为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和肾脏健康保驾护航。 

(黄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心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