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热五天不退?当心不是感冒,警惕儿童川崎病

2025-09-08 11: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发烧 5 天了,吃了退烧药就降一点,药效过了又烧到 39℃以上,还出了疹子,到底怎么回事?” 在儿科急诊,常有家长带着持续高热不退的孩子焦急求助。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是 “重症感冒”“细菌性肺炎”,但反复用药无效时,往往忽略了一种容易被误诊的儿童疾病 —— 川崎病。数据显示,川崎病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我国每年新发患儿超 2 万例,若延误治疗,约 20%-25% 的患儿会出现冠状动脉损伤,甚至引发终身心脏问题。

首先要明确:川崎病并非普通感染性疾病,而是一种 “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医学上称为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感染(如病毒、细菌)诱发的免疫异常相关,会导致全身中小血管炎症,尤其容易累及心脏冠状动脉 —— 这也是川崎病最危险的地方。与感冒、流感等感染性疾病相比,川崎病的核心特点是 “高热持续不退”,且常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同时伴随多种全身症状,家长需学会识别这些关键信号。

一、川崎病的典型表现:记住 “高热 + 5 大症状”

川崎病的诊断有明确标准,家长可通过 “1 个核心 + 5 个伴随症状” 初步判断,若孩子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

核心症状:高热持续 5 天以上

体温多在 39℃-40℃之间,使用退烧药后仅能短暂降温(通常 1-2 小时后又回升),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 这是区别于普通感冒、肺炎的关键特征(普通感染发热多在 3-5 天内缓解,抗生素或抗病毒药有效)。

伴随症状:5 个典型表现,出现 2-3 个需高度警惕

皮肤出疹:发热后 3-5 天出现,多为弥漫性红色斑丘疹,常见于躯干、四肢,不伴有瘙痒,也不会出现疱疹或结痂,与幼儿急疹、麻疹的皮疹形态不同。

黏膜充血:双眼球结膜(白眼球)发红,无分泌物(区别于结膜炎的 “红眼睛 + 分泌物”);口唇红肿、干裂,甚至出现出血,舌头呈 “草莓舌”(舌乳头凸起、发红,像草莓表面)。

手足肿胀:手指、脚趾末端出现硬性肿胀,触摸时孩子会感到疼痛,发热消退后可能出现手指、脚趾尖脱皮(从甲床交界处开始脱)。

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一侧或两侧出现肿大的淋巴结,直径多超过 1.5 厘米,质地较硬,按压时孩子会哭闹(提示疼痛),但无化脓。

其他症状:部分孩子可能出现杨梅舌、肛周皮肤发红脱皮,或伴有咳嗽、腹泻、关节疼痛等,但这些症状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

二、为什么要警惕川崎病?延误治疗的危害极大

很多家长误以为 “孩子发烧不退只是感染没控制好”,拖延就医,却不知川崎病的核心危害是 “冠状动脉损伤”。在发病初期,全身血管炎症会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血管局部膨出形成 “气球样” 凸起)。

若在发病 10 天内及时治疗,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可降至 5% 以下;

若延误治疗(超过 10 天),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会升至 20%-25%,严重时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破裂、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即使急性期过后,部分患儿的冠状动脉瘤可能长期存在,需要终身随访,影响成年后的心脏健康。

三、川崎病如何确诊和治疗?关键在 “早识别、早干预”

若孩子出现 “高热 5 天不退 + 2 个以上典型症状”,需立即带孩子到儿科心血管专科或儿童综合医院就诊,通过以下检查明确诊断:

血液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血小板升高(发病后期血小板明显升高是特征之一),C 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显著升高,提示全身炎症反应;

心脏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冠状动脉损伤的 “金标准”,可清晰看到冠状动脉是否扩张、有无动脉瘤;

其他检查:胸片、心电图排除肺炎、心肌炎,尿常规排查肾脏受累。

川崎病的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进行,核心是 “快速控制炎症、保护冠状动脉”,常用治疗方案包括: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发病 10 天内使用效果最佳,通过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快速抑制全身炎症反应,降低冠状动脉损伤风险,多数孩子输注后 1-2 天内体温会降至正常;

阿司匹林:分为 “急性期” 和 “恢复期” 用药,急性期大剂量使用(抗炎作用),体温正常后改为小剂量(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需持续服用数周至数月,具体疗程根据冠状动脉情况调整;

其他治疗:若对免疫球蛋白无反应(输注后仍高热),可能需加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若已出现冠状动脉瘤,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冠状动脉变化。

四、家长常见误区:别把川崎病当 “普通感冒”

误区 1:“发烧用了退烧药能降,就不是川崎病”。川崎病患儿用退烧药后体温会暂时下降,但很快复发,且整体发热时长超过 5 天,不能仅凭 “能降温” 排除;

误区 2:“孩子没出疹子,就不会是川崎病”。部分川崎病患儿(尤其是婴幼儿)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高热 + 手足肿胀,或高热 + 草莓舌,需结合多项指标判断;

误区 3:“川崎病是罕见病,不用在意”。虽然川崎病不如感冒常见,但在 5 岁以下儿童中发病率不低,且危害极大,高热不退时必须纳入排查范围。

最后想提醒家长:孩子高热 5 天不退绝非 “小事”,尤其是常规治疗无效且伴随皮肤、黏膜、淋巴结异常时,一定要警惕川崎病,及时带孩子到有条件的医院就诊。川崎病本身并不可怕,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后,95% 以上的患儿可完全康复,不会留下心脏后遗症;但一旦延误,可能给孩子的心脏健康埋下终身隐患。记住:对持续高热的警惕,就是对孩子健康的保护。

(张江敏 汝州市人民医院 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