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指因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病理状态。
一、呼吸衰竭的类型
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分为I型(低氧性)和II型(高碳酸血症性):
I型呼吸衰竭:仅存在缺氧(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降低。常见于肺组织病变(如肺炎、肺水肿)或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因肺泡通气功能相对正常,但换气障碍导致氧气无法进入血液。
II型呼吸衰竭: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0mmHg),主要由通气不足引起。典型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重症哮喘,因气道阻塞或呼吸肌疲劳导致肺泡通气量下降。
此外,根据呼吸功能障碍起病的急缓程度与病程持续时长,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
二、症状有哪些?
典型症状方面,急性呼吸衰竭大多是由低氧血症引发的。早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呼吸困难,具体体现在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上,此外还可能出现发绀、心跳过快等缺氧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躁动不安、神志不清、昏迷、心律失常等情况,可能提示低氧血症已经非常严重,全身器官都处于严重缺氧状态。
慢性呼吸衰竭的症状和急性呼吸衰竭类似,病情较轻时,患者常感觉呼吸费力;若二氧化碳潴留严重,呼吸会迅速变得浅慢。而且二氧化碳潴留会导致外周毛细血管扩张,致使皮肤充血、发热、血压升高、心跳加速。
此外,呼吸衰竭会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出现伴随症状。精神神经方面,急性缺氧时患者可能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呼吸衰竭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时,随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神经系统症状会先兴奋后抑制,兴奋时表现为烦躁、躁动不安、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抑制时则神志淡漠、昏睡甚至昏迷。
循环系统方面,患者大多心跳过快,严重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损害心肌时,会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甚至心跳骤停;慢性呼吸衰竭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时,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头痛、皮肤充血。
消化系统方面,严重呼吸衰竭可能导致胃肠道缺血、黏膜受损,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应激性溃疡,进而引发呕血、黑便、贫血。
三、常见的诱因有哪些?
气道阻塞:异物、肿瘤、痰液栓塞或支气管痉挛(如哮喘发作)阻塞气道,导致肺泡通气不足。
肺组织病变:肺炎、肺水肿减少有效气体交换面积;肺纤维化使肺顺应性下降,呼吸做功增加。
胸廓与胸膜疾病:气胸、大量胸腔积液或脊柱畸形限制肺扩张,降低通气量。
神经肌肉病变:脑卒中、脊髓损伤抑制呼吸中枢;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导致呼吸肌无力。
其他因素:药物过量(如镇静剂)、严重创伤、休克等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间接导致呼吸衰竭。
四、预防与早期识别
高危人群:60岁以上、有COPD、哮喘、心衰病史者需定期肺功能检查。
症状监测: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意识模糊、持续发热,应立即就医。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呼吸衰竭是威胁生命的急重症。公众应提高对呼吸健康的重视,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定期监测肺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许鑫铭 新乡市中心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