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肚子里的“交通大堵塞”:肠梗阻有多麻烦?
在小儿外科,肠梗阻堪称“肚子里的头号路霸”。正常情况下,肠道就像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食物从胃里出发,一路被消化吸收后排出体外。可一旦发生肠梗阻,这条“公路”就彻底瘫痪:食物堵在半路,气体排不出去,整个肠道像被打了死结的水管,又胀又痛。别以为这只是普通肚子痛!处理不及时,肠道可能缺血坏死,甚至威胁生命。今天就教家长们几招,识破肠梗阻的“套路”,打一场漂亮的保卫战!
二、这些“危险信号”一出现,别当小毛病!
(1)痛!痛!痛!肚子像被“拧麻花”
肠梗阻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肚子剧痛。孩子可能突然捂着肚子直打滚,小脸憋得通红,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种痛和普通肠胃不适不一样,是一阵一阵的绞痛,就像有人在肚子里用力拧毛巾,疼几分钟,缓一会儿又卷土重来。有的孩子还会指着肚脐周围喊痛,这是因为肠道痉挛在“搞事情”。如果孩子突然痛到吃不下、玩不了,千万别犹豫,赶紧检查!
(2)吐!吐!吐!从食物到“苦水”全上阵
肠梗阻的孩子呕吐特别频繁。刚开始吐的是没消化的食物,接着吐胃酸、胆汁,最后甚至吐出黄绿色、有臭味的液体(这是肠道里的消化液逆流)。如果孩子刚吃完饭就吐,喝水也吐,连胆汁都吐出来了,别以为是吃多了不消化,很可能是肠道被堵住了!
(3)胀!胀!胀!肚子鼓成“小皮球”
仔细观察,孩子的肚子会明显鼓起来,摸上去硬邦邦的,像充满气的小皮球,轻轻按一下,孩子疼得直躲。这是因为肠道里的气体和食物排不出去,越积越多,把肚子撑得老大。有的孩子肚皮上还能看到肠子的形状,像一条条凸起的小蚯蚓,这时候情况已经很紧急了!
(4)停!停!停!放屁排便全“罢工”
正常情况下,肠道消化时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但肠梗阻发生后,肠道彻底“躺平”,安静得吓人。更明显的是,孩子不放屁、不排便,就算有少量大便,也是黏液或血丝。这是因为肠道被堵死,连气体和残渣都出不来了。如果孩子超过24小时没放屁、没拉粑粑,赶紧去医院!
三、为啥肠道会“堵车”?这些原因要记牢
1.肠套叠:肠子“自己套自己”
这是婴幼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一段肠子像望远镜一样,钻进了另一段肠子里,形成“套娃”结构。多发于2岁以下宝宝,尤其是添加辅食后,肠道突然不适应,就容易“闹情绪”。
2.肠扭转:肠子“打了个死结”
肠道像绳子一样突然扭转,导致血液供应中断。孩子剧烈运动、饭后乱跑,或者肠道先天发育异常,都可能引发肠扭转,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必须立刻手术!
3.粪石堵塞:便便“变硬成石头”
孩子不爱吃蔬菜、喝水少,大便干结形成粪石,堵在肠道里。尤其是有便秘习惯的孩子,粪石越积越大,最后把肠道彻底堵死。
4.先天性肠道畸形:天生的“路障”
有些宝宝出生时肠道就有狭窄、闭锁等问题,食物根本通不过去。这类肠梗阻一般在新生儿期就会出现症状,需要尽早手术解决。
5.肠道蛔虫“聚众闹事”:卫生习惯不好的孩子,肚子里可能长蛔虫。如果蛔虫大量聚集,扭成一团,就会堵住肠道,还可能把肠子钻破!
四、怀疑肠梗阻?这些检查快安排!
(1)医生“摸肚子”:初步锁定“堵车点”
医生用手轻轻按压孩子的肚子,判断疼痛部位、胀气程度,听一听肠鸣音(正常肠子蠕动的声音)。如果肚子某一处特别硬,或者完全听不到肠鸣音,就要高度怀疑肠梗阻了!
(2)腹部X线:给肚子拍“黑白照片”
让孩子站着或躺着拍张X光片,能看到肠道里有没有气液平面(这是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以及堵塞的位置。就像给肚子做了一次“透视”,快速找到问题所在。
(3)腹部超声:动态追踪“肠道情况”
超声能更清楚地看到肠道的蠕动、套叠或扭转情况,尤其是对肠套叠的诊断很有帮助。检查时在肚子上涂凉凉的凝胶,用探头滑动,安全无创,宝宝也不会难受。
五、肠梗阻大作战:治疗与护理全攻略
(1)保守治疗:温和“疏通管道”
如果是轻度肠梗阻,或者肠套叠发现得早,医生可能先用空气灌肠或水灌肠治疗。简单来说,就是把空气或生理盐水通过肛门灌进肠子,利用压力把套叠的肠子“冲开”,就像用打气筒疏通堵住的水管。这个过程孩子可能有点胀,但不用开刀,恢复快。
(2)手术治疗:果断“排除路障”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者肠梗阻是因为肠道畸形、肠坏死,必须马上手术!医生会切开肚子,找到堵塞部位,把粘连的肠子分开,切掉坏死的部分,再重新接好。现在很多医院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伤口小、恢复快,术后几天孩子就能下床活动。
(3)术后护理:帮肠子“重启工作”
-禁食禁水:术后6-12小时内不能吃喝,让肠子彻底休息。等孩子放屁、排便了,才能从喝温水、米汤开始,慢慢过渡到软食。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干燥清洁,定期换药。如果伤口红肿、渗液,立刻告诉医生。
-活动安排:别让孩子总躺着,鼓励尽早翻身、坐起,第二天可以在床边走走。活动能促进肠道蠕动,防止再次粘连,但别太剧烈!
六、预防肠梗阻:这些习惯要养成
1.饮食均衡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防止便秘;少吃糯米、柿饼等容易形成胃石的食物。给宝宝添加辅食时,一样一样慢慢来,观察3-5天再换下一种,让肠道适应。别突然喂太多新食物,小心肠套叠找上门!
2.饭后别剧烈运动:刚吃完饭,让孩子休息半小时到1小时再跑跳,避免肠道“打卷”。
3.定期体检:有先天性肠道疾病家族史的宝宝,定期做腹部超声检查,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4.注意饮食卫生:督促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预防蛔虫感染。定期给孩子驱虫,尤其是喜欢啃手指、玩泥巴的“小脏孩”!
5.避免腹部受伤:孩子玩耍时做好防护,避免肚子撞到桌角、栏杆。腹部外伤可能导致肠破裂、肠粘连,增加肠梗阻风险。
肠梗阻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记住这些症状,发现异常“快准狠”应对,及时就医,就能把伤害降到最低!孩子的健康经不起等待,关键时刻多一分警惕,就能少一分危险!
(崔铭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