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屁屁上的“小麻烦”:肛瘘是个啥?
在小儿外科,经常能看到家长红着脸、小心翼翼地抱着孩子来就诊,掀开尿布一看,宝宝屁屁旁长了个红肿小包,还时不时冒出点黏糊糊的东西——这就是肛瘘,堪称屁屁界的“顽固分子”。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肛门就像个严丝合缝的“小城门”,但肛瘘一来,肛门周围就像被挖了条“秘密隧道”,一端连着眼看不着的肛门内口,一端通到屁屁外的小洞口,里面藏着脓液、细菌,时不时“闹罢工”,让宝宝坐立难安,家长更是操碎了心。不过别慌!只要摸清它的套路,这场修复战咱们稳能打赢!
二、肛瘘“现身”:这些信号藏不住
(1)屁屁旁的“小鼓包”反复作妖
最明显的就是肛门周围突然冒出个小鼓包,刚开始像颗小豌豆,摸起来硬硬的,宝宝一碰就疼得直哭。过几天鼓包变软,表面发红,甚至“破口”流脓,以为好了,结果没几天又卷土重来。这是因为肛瘘的“地下隧道”没断根,细菌在里面不断繁殖,导致炎症反复发作,堪称屁屁上的“打地鼠游戏”。
(2)分泌物“黏糊糊”的困扰
肛瘘的外口会时不时流出脓液、血水,沾在尿布上又臭又脏。即便刚换完尿布,没一会儿又湿漉漉的。有些宝宝因为分泌物刺激,周围皮肤变得又红又痒,甚至破皮,小屁屁就像“受灾现场”,看着就让人心疼。
(3)宝宝的“异常举动”暴露问题
年龄小的宝宝不会说话,只能用哭闹表达不适。如果发现宝宝换尿布时抗拒、不让碰屁屁,或者坐着时扭来扭去、总想蹭屁股,再结合屁屁上的鼓包、分泌物,十有八九是肛瘘在捣乱。稍大些的孩子会直接说“屁屁疼”,家长千万别当成普通尿布疹忽略了!
三、为啥肛瘘总爱“缠上”小宝宝?
(1)特殊的生理结构“惹的祸”
婴幼儿的肛门腺比较发达,而且肛门周围的肌肉还没发育完善。宝宝排便次数多,粪便容易堵塞肛门腺,一旦细菌入侵,就会引发感染,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里面的伤口无法自行愈合,慢慢就变成了肛瘘。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堵了,没及时疏通,时间一长就漏得一塌糊涂。
(2)腹泻、便秘“火上浇油”
宝宝腹泻时,稀便反复刺激肛门;便秘时,干结的大便撑破肛门皮肤,都会增加肛门感染的风险。再加上有些家长换尿布不及时,粪便长时间接触屁屁,细菌更是“疯狂滋生”,为肛瘘的形成创造了“完美条件”。
(3)免疫力“不给力”
小宝宝的免疫系统还在“升级”阶段,抵抗力差。一旦肛门周围有点小破损,细菌就会长驱直入,而且身体很难快速把它们消灭干净,导致炎症持续发展,最终形成肛瘘。
四、确诊肛瘘?这些检查来帮忙
(1)医生“火眼金睛”初判断
小儿外科医生经验丰富,一看屁屁上的鼓包、外口位置,再问问症状,就能初步判断是不是肛瘘。用手轻轻按压,能摸到从外口到肛门内的条索状硬结,这就是肛瘘的“地下隧道”。不过,要确定内口位置和肛瘘复杂程度,还得靠其他检查。
(2)超声检查:肛瘘的“透视镜”
超声就像医生的“透视镜”,在屁屁上涂一层凉凉的凝胶,用探头扫一扫,就能清晰看到肛瘘的管道走向、内口位置,以及周围有没有脓肿。检查无创又安全,小宝宝基本不会觉得难受,还能帮医生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3)其他检查“辅助破案”
极少数复杂肛瘘,可能还需要做磁共振成像(MRI),进一步明确肛瘘与肛门周围肌肉、组织的关系。不过MRI检查时间长,小宝宝需要熟睡配合,必要时可能要使用镇静药物。
五、肛瘘修复战:治疗与护理全指南
(1)手术治疗:直击病灶的“终极武器”
大部分小儿肛瘘需要手术才能彻底治愈。手术方式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肛瘘切开术或挂线疗法。简单来说,就是把肛瘘的“地下隧道”切开或用线慢慢勒开,让里面的脓液流出来,再把伤口敞开,从里到外慢慢长好。现在很多医院采用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宝宝术后痛苦也少。
(2)保守治疗:特殊情况的“过渡方案”
如果宝宝年龄太小,或者身体条件不适合马上手术,医生可能会先采取保守治疗。用抗生素控制炎症,每天用温水或中药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但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肛瘘,一旦条件允许,还是建议手术。
(3)术后护理:帮宝宝“快速通关”
1. 坐浴“必修课”:术后每天用医生开的药水坐浴2-3次,每次10-15分钟。水温别太烫,38-40℃最合适,就像给屁屁泡个“温泉”。坐浴能清洁伤口、减轻炎症,促进愈合。
2. 伤口护理“细致活”:每次大便后,用柔软的湿纸巾轻轻擦拭,再用温水冲洗干净。按照医生教的方法给伤口换药,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如果发现伤口红肿、渗血增多,立刻告诉医生。
3. 饮食调理“助力恢复”:多给宝宝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粗粮,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太干会撑裂伤口,太稀又会刺激肛门,都不利于恢复。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别给宝宝的屁屁“添乱”。
4. 活动与休息“把握分寸”:术后别让宝宝总躺着,适当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
六、预防肛瘘:守护宝宝屁屁健康
1.勤换尿布“头等大事”:宝宝大小便后,立刻更换尿布,用温水清洗屁屁,保持干爽。别让粪便、尿液长时间接触皮肤,给细菌可乘之机。
2.科学喂养“打好基础”: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避免宝宝腹泻或便秘。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
3.屁屁清洁“讲究方法”:给宝宝擦屁屁时,从前向后擦,防止粪便污染尿道和阴道。女宝宝更要注意,避免细菌从尿道口进入,引发感染。
小儿肛瘘虽然顽固,但只要家长早发现、早治疗,配合科学护理,就能把这个“小麻烦”轻松解决!记住,守护宝宝的屁屁健康,从每一次细心护理开始,让宝宝告别疼痛,重新快乐玩耍!
(崔铭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