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肚腩下的“健康警报”,腹股沟疝别忽视

2025-06-16 10: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不少家长给孩子换尿布、洗澡时,突然发现宝宝大腿根部或小肚子旁边鼓起个“小包包”,吓得以为孩子长了什么怪东西!别慌,这很可能是腹股沟疝在“作怪”。这个藏在小肚腩下的“健康警报”,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忽视。今天就带大家揭开它的真面目,学会见招拆招!

一、腹股沟疝:肚子里的“小漏洞”

腹股沟疝就像宝宝腹壁上出现了一个“小漏洞”。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腹壁肌肉严严实实,把肠子、器官稳稳地“兜”在肚子里。但有些宝宝在发育过程中,腹股沟区域的肌肉没有长好,留下一个薄弱的“缺口”。当宝宝哭闹、咳嗽或者用力排便时,肚子里压力增大,肠子就会顺着这个缺口“溜”出来,在腹股沟或阴囊部位鼓出一个软软的包块,这就是腹股沟疝。

就像家里的纱窗破了个洞,风一吹,小虫子就容易钻进来。这个“小漏洞”不及时处理,肠子反复进进出出,可能会引发大问题。而且,相比女孩,男孩出现腹股沟疝的概率更高,因为男孩的睾丸在下降过程中,会在腹股沟区域留下一个通道,如果这个通道没有完全闭合,就更容易出现疝。

二、火眼金睛:识别腹股沟疝的“真面目”

(一)会“变魔术”的小鼓包

腹股沟疝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腹股沟或阴囊部位出现一个可复性的包块。宝宝安静躺着或者用手轻轻一推,包块就会“消失”,回到肚子里;但只要一哭闹、用力,包块又会“唰”地冒出来,就像在和家长玩“躲猫猫”。这个包块摸起来软软的,有些还能感觉到里面有“咕噜咕噜”的肠子蠕动声。

(二)这些异常要警惕

大部分情况下,宝宝有腹股沟疝除了鼓包,没有其他不舒服,能吃能睡。但如果发现包块突然变硬,颜色变红,宝宝还哭闹不止、呕吐、不愿意吃东西,那可要注意了!这可能是肠子卡在缺口处,出现了嵌顿。嵌顿时间久了,肠子会因为缺血坏死,就像被紧紧勒住的橡皮筋,时间长了会断掉,非常危险,必须立刻去医院!

(三)别把“警报”当“假象”

有些家长发现宝宝的鼓包时有时无,觉得“没啥大事”,或者误以为是蚊虫叮咬、皮肤过敏。还有人听说用疝气带绑一绑就能好,结果耽误了治疗。这些想法和做法都不可取!腹股沟疝1岁后不会自己“长好”,疝气带不仅不能根治,还可能压迫皮肤和肠子,带来新的问题。

三、科学应对: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

(一)日常观察:小心呵护,避免嵌顿

如果宝宝年龄小,医生评估后认为暂时不需要手术,家长要做好日常观察和护理。尽量减少宝宝哭闹的时间,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比如饿了就喂奶,尿湿了马上换尿布。还要预防宝宝便秘和咳嗽,多给宝宝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泥、菜泥,保持大便通畅;家里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宝宝感冒咳嗽。

平时要多留意疝的情况,一旦发现包块突出后不能回纳,宝宝又烦躁不安,立刻带宝宝去医院,别抱有侥幸心理。

(二)手术治疗:一劳永逸的“终极武器”

对于大多数腹股沟疝宝宝来说,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已经非常成熟,通常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手术就像给腹壁的“小漏洞”打个“补丁”,在肚子上开几个tiny的小孔,通过腹腔镜找到缺口,用缝合的方式把缺口修补好。整个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宝宝恢复也快,一般术后当天就能喝水,第二天就能下地玩耍,住院2-3天就能出院回家。

有些家长担心手术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育功能,其实正规的手术操作非常精细,不会损伤周围的重要结构,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三)术后护理:帮助宝宝快速“满血复活”

宝宝做完手术,护理也很关键。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换药。回家后,避免宝宝剧烈运动和哭闹,防止伤口裂开。饮食上,从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开始,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还要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如果发现伤口红肿、渗液、有异味,或者宝宝发热,及时联系医生。一般术后1-2周,宝宝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啦!

四、预防和误区: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一)这些预防方法要知道

虽然腹股沟疝和宝宝的先天发育有关,但在孕期和宝宝出生后,也能做些预防措施。孕期妈妈要保持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助于宝宝正常发育。宝宝出生后,注意合理喂养,预防便秘和咳嗽,减少增加腹压的情况,能降低疝发生嵌顿的风险。

(二)这些误区千万别踩

“等宝宝长大了,疝自己就好了”,这是最常见的误区!腹股沟疝自愈的可能性极小,拖得越久,出现嵌顿的风险越高。还有人相信各种“偏方”,比如用草药敷、用硬币压,这些方法不仅没用,还可能伤害宝宝皮肤。记住,发现宝宝有腹股沟疝,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听医生的专业建议!

小肚腩下的腹股沟疝,看似不起眼,却藏着健康隐患。家长们掌握这些知识,就能及时发现“警报”,科学应对。别让这个小小的“漏洞”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用正确的方法,帮宝宝顺利度过这个小难关!

(崔铭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