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别让腹股沟疝影响生活!

2025-04-01 13: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腹股沟疝,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疾病,实际上却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潜在风险。尤其在中老年男性群体中,腹股沟疝的发生率较高,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干扰我们的日常活动,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科普,旨在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确保我们的生活不受其影响。

一、腹股沟疝的基本概念

腹股沟疝,医学上定义为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通过腹壁的薄弱部位或缺损,突出到腹壁外的一种病理状态。腹股沟区,位于下腹部与大腿上部之间,是人体腹壁最薄弱的区域之一。这种疝气可以是先天性的,即出生时就存在的缺陷;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多由腹壁强度减弱或腹内压力增高所致。后天性腹股沟疝在临床上更为常见,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二、腹股沟疝的类型

腹股沟疝主要分为两大类: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这两种类型的疝气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

1.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类型,尤其在男性中更为多见。它的特点是疝内容物通过腹股沟管突出,通常是小肠或大网膜。腹股沟管是一个斜行的管道,位于腹壁内侧,斜疝的形成与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患者常常在站立、咳嗽或用力时,腹股沟区出现明显的肿块,平躺时肿块可能自行消失。

2.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直疝相对较少见,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男性群体中。与斜疝不同,直疝直接通过腹壁的弱点突出,不经过腹股沟管。直疝的肿块通常位于腹股沟区的中部,呈半球形,质地较软。直疝的形成多与腹壁肌肉的退化和腹内压力的增高有关。

三、腹股沟疝的症状

腹股沟疝的典型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这种肿块在患者站立、咳嗽或用力时尤为明显,而当患者平躺或放松时,肿块可能会自行消失。除了肿块,患者还可能伴有局部不适、坠胀感或轻微疼痛。在某些情况下,疝内容物可能无法回纳到腹腔,导致嵌顿疝。嵌顿疝会引起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肠梗阻,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四、腹股沟疝的诊断

腹股沟疝的诊断通常较为直观,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即可作出初步判断。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观察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并检查其是否可复。对于一些复杂或不典型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辅助检查,如超声波检查或CT扫描,以明确疝的大小、内容物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这些检查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五、腹股沟疝的治疗

腹股沟疝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目的是修补腹壁缺损,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目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标准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

1. 传统开放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是通过在腹股沟区做一个切口,暴露疝囊,将疝内容物回纳到腹腔,然后使用补片材料修补腹壁缺损。这种手术方式技术成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腹股沟疝,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疼痛感较明显。

2.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近年来逐渐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腹腔镜手术通过在腹部做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在电视屏幕的引导下进行疝修补。这种方法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和有合并症的患者。

六、腹股沟疝的预防和生活调整

虽然腹股沟疝不能完全预防,但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 增强腹壁肌肉:通过有针对性的锻炼,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腹式呼吸等,可以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减少腹壁薄弱部位的形成。

- 控制体重:肥胖是腹股沟疝的重要诱因之一。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可以减轻腹内压力,降低疝气的发生风险。

-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会增加腹压,促使疝气的发展。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腹股沟疝。

-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会增加腹压,容易诱发疝气。日常生活中应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此外,对于有腹股沟疝家族史或已出现早期症状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七、总结

腹股沟疝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深入了解腹股沟疝的基本知识,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采取科学的生活调整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腹股沟疝,避免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如果您或您的亲友出现腹股沟区肿块或相关症状,切莫忽视,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确保健康的生活质量。记住,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腹股沟疝的关键。

(崔宁 滑县中心医院 普外一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