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揭秘两者的区别与辨识方法

2024-06-02 20: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腹部外科领域,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尽管它们都属于腹股沟疝的范畴,但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如何准确区分这两种疝气,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对于及时就医、正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剖析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的区别,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辨识方法。

一、腹股沟疝的概述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腹股沟区位于下腹与大腿根部之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因此容易成为疝气的发生部位。腹股沟疝的发生与腹壁肌肉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密切相关,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等因素都可能诱发腹股沟疝。

二、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的区别

1. 发病机理

腹股沟直疝: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尤其是腹壁肌肉薄弱的个体。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直疝三角(又称海氏三角)区域的腹壁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全或萎缩,导致腹壁强度降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脏器(如小肠、网膜等)便可通过直疝三角向体表突出。

腹股沟斜疝: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腹股沟管区域的腹壁肌肉和筋膜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薄弱点或缺损。当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脏器便可通过腹股沟管向体表突出,并可进入阴囊。

2. 临床表现

腹股沟直疝:疝块多呈半球形,基底较宽,一般不进入阴囊。站立时疝块出现,平卧后可自行回纳或用手轻轻推送后回纳。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仅在疝块突出时可能感到局部坠胀感或不适。

腹股沟斜疝:疝块多呈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可进入阴囊。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疝块突出,平卧后可用手轻轻推送回纳。若疝块突出后无法回纳,则可能发生嵌顿,导致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3.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腹股沟区的可复性包块。对于腹股沟直疝,包块多位于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对于腹股沟斜疝,包块多位于腹股沟中点上方。

压迫深环试验:患者平卧,医生用手压迫腹股沟管深环(即内环口),然后嘱患者咳嗽。若疝块不再突出,则为腹股沟斜疝;若疝块仍可突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进一步明确疝气的类型、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主要通过佩戴疝气带等方式来防止疝块突出,但无法根治疝气。

手术治疗: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对于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手术方法有所不同。腹股沟直疝多采用疝修补术或疝成形术;腹股沟斜疝则可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加疝修补术或疝成形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疝修补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而逐渐受到青睐。

三、如何辨识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要准确辨识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掌握一些基本的辨识方法仍然是有帮助的:

观察疝块的位置和形状:腹股沟直疝的疝块多位于腹股沟内侧端,呈半球形,基底较宽;腹股沟斜疝的疝块多位于腹股沟中点上方,呈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尝试压迫深环:在患者平卧时,用手压迫腹股沟管深环(即内环口),然后嘱患者咳嗽。若疝块不再突出,则可能为腹股沟斜疝;若疝块仍可突出,则可能为腹股沟直疝。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及时就医:若怀疑患有腹股沟疝,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结语

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虽然都属于腹股沟疝的范畴,但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了解这两种疝气的区别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辨识方法对于及时就医、正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腹股沟疝的预防工作,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腹内压增高等措施来降低腹股沟疝的发生风险。

(张建松 许昌市中心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