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体表肿物图鉴:这些“小鼓包”要重点关注

2024-06-08 18: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皮肤上的“神秘凸起”:家长别当“小肉球”忽视

在小儿外科门诊,有家长拽着孩子衣角,指着身上的“小鼓包”发愁:“医生,孩子身上长了个肉疙瘩,是不是长瘤了?”儿童体表的小肿物就像藏在皮肤下的“盲盒”,有的harmless(无害),有的却暗藏风险。这些鼓包可能长在脖子、胳膊、肚子上,模样千奇百怪,有的像小豌豆,有的像软弹珠,还有的摸起来硬邦邦。别小瞧这些“小家伙”,学会分辨它们,才能帮孩子避开健康雷区!

二、常见“小鼓包”大盘点:谁是“善茬”谁要警惕?

(1)脂肪瘤:软乎乎的“脂肪小仓库”

脂肪瘤堪称体表肿物界的“老好人”。它摸起来像QQ糖,软软的还能轻微滑动,大小不一,小的像米粒,大的能长成小核桃。这其实是皮下脂肪“组团长胖”,聚成了一个小包。大部分脂肪瘤不痛不痒,对健康没啥影响,就像皮肤下藏了个“脂肪小仓库”。不过,如果它突然变大、变硬,或者压着疼,就得找医生看看了。

(2)皮脂腺囊肿:会“爆浆”的“小火山”

有些孩子脸上、背上冒出个小包,表面还能看到小黑点,这可能是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它就像皮肤下的“垃圾回收站”,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排不出去,越积越多鼓成了包。千万别手欠去挤!一旦挤破,里面的“豆腐渣”状分泌物流出来,不仅巨臭,还容易感染,变成又红又肿的“小火山”。如果发现囊肿变大、红肿,赶紧就医,别等它“爆炸”!

(3)淋巴结肿大:身体的“警报器”

脖子、腋窝、腹股沟突然冒出小鼓包,摸起来像小黄豆,按上去有点疼,这很可能是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是身体的“健康卫士”,当细菌、病毒入侵时,它们就会“拉响警报”,召集免疫细胞对抗敌人。大部分淋巴结肿大是因为感冒、嗓子发炎引起的,炎症消了,包也会慢慢变小。但如果淋巴结持续肿大、变硬,甚至几个鼓包“粘”在一起,必须马上看医生,这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信号!

(4)血管瘤:皮肤上的“小红地图”

有些宝宝一出生,皮肤上就带着红色斑块,像小胎记,这可能是血管瘤。它分为很多种,有的像草莓,凸起、表面粗糙;有的像红血丝,平摊在皮肤上。大部分血管瘤在孩子1岁内会快速长大,之后慢慢消退。但如果长在眼周、嘴巴、关节等关键部位,或者短时间内疯狂变大,可能影响功能或美观,需要尽早干预。

(5)纤维瘤:硬邦邦的“小石块”

纤维瘤摸起来像小石块,质地硬,边界清楚,推它也不太会动。它是纤维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的,虽然大部分是良性,但可能越长越大,压迫周围组织。如果发现纤维瘤变大、疼痛,或者影响关节活动,别犹豫,赶紧切掉!

三、如何判断“小鼓包”是敌是友?四招教你辨别

1.看外观:观察肿物的颜色、形状。如果发红、发紫、破溃,或者边缘不规则,像螃蟹腿一样“乱长”,要小心!

2.摸质地:软软的、能滑动的,可能是脂肪瘤;硬邦邦、推不动的,要警惕纤维瘤或恶性肿物;按上去疼,说明可能有炎症。

3.测变化:记录肿物的大小、形状变化。如果几天内突然变大,或者几个月都不消退,别心存侥幸,直接就医!

4.查症状:肿物周围皮肤红肿、发热,孩子发烧、哭闹,或者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必须马上看医生!

四、发现“小鼓包”怎么办?科学处理不慌张

(1)别手欠!拒绝“暴力挤包”

不管多好奇,都别用手抠、挤肿物!尤其是皮脂腺囊肿、疖肿,挤破后容易感染,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如果肿物破了、流脓,用干净纱布盖住,赶紧去医院。

(2)定期观察:给“善茬”鼓包时间

如果肿物不痛不痒,摸起来软软的,医生判断是良性且风险低,可以先观察。每1-3个月拍照、测量大小,记录变化。但观察期间发现异常,立刻复诊!

(3)手术切除:给“危险分子”断根

对于持续变大、影响功能或美观,以及怀疑恶性的肿物,手术切除是最直接的办法。现在小儿外科多采用微创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术后几天就能活蹦乱跳。家长别一听手术就害怕,拖延反而可能让病情加重!

(4)术后护理:帮孩子“伤口闯关”

-伤口清洁:保持手术切口干燥,按医生要求换药。如果是脸部手术,洗脸时避开伤口;

-饮食忌口:少吃辛辣、海鲜,多吃鸡蛋、牛奶、蔬菜,帮助伤口愈合;

-避免拉扯:术后别让孩子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如果伤口红肿、渗液,立刻联系医生!

五、日常预防:让“小鼓包”无机可乘

1.皮肤清洁到位:每天洗澡,尤其是褶皱部位(脖子、腋窝),避免油脂堵塞毛孔,减少皮脂腺囊肿风险;

2.远离外伤:孩子玩耍时做好防护,避免皮肤擦伤、割伤,伤口感染可能诱发肿物;

3.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多运动,身体棒棒的,淋巴结等“卫士”才能更好地抵御病菌!

儿童体表的“小鼓包”看似不起眼,却藏着大学问。家长平时多留心孩子的身体变化,发现异常别瞎猜,及时找小儿外科医生“鉴定”。记住,早发现、早处理,才能让这些“神秘凸起”不再成为健康隐患!

(崔铭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