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眼科医生手持仪器靠近你的眼睛时,你是否曾因强光刺激、散瞳后的模糊感或漫长的等待而心生抗拒?传统眼底检查往往需要散瞳、多次调整设备,甚至可能伴随轻微不适。然而,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等技术的普及,一场眼科检查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无创、无痛、5分钟出结果的眼底筛查,正重新定义人们对眼科检查的认知。
一、传统眼底检查的“痛点”:耗时、繁琐、有风险
过去,眼底检查的流程堪称“复杂工程”:
1、散瞳是第一步:医生需滴入散瞳眼药水,等待15-30分钟让瞳孔扩大,期间患者可能出现畏光、视物模糊等不适。
2、设备操作繁琐:传统检眼镜或眼底照相机需要医生手动调整角度,患者需长时间保持头部稳定,配合度要求高。
3、结果等待漫长:若需进一步检查,如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还需静脉注射造影剂,等待显影后再拍摄照片,整个过程可能长达1小时。
4、潜在风险:散瞳可能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造影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儿童或孕妇往往被排除在检查范围之外。
这些痛点导致许多人对眼底检查望而却步,而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又常因早期无症状而被忽视,最终可能致盲。据统计,我国眼底疾病患者占致盲眼病患者的54.7%,但仅有10%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二、新技术如何“颠覆”传统?
1. 无创无痛:告别散瞳与造影剂
OCT和OCTA技术通过光波扫描视网膜,无需接触眼球,更无需散瞳或注射造影剂。例如,OCTA利用视网膜血管内血流的运动信息生成三维图像,仅需7秒即可完成扫描,患者只需凝视视标即可。这种“非侵入式”检查让孕妇、儿童甚至对疼痛敏感的人群也能轻松接受。
2. 快速高效:5分钟出结果
传统眼底照相需手动对焦、调整角度,而OCT设备可自动扫描并生成高分辨率图像。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案例为例,患者从扫码到获取结果仅需5分钟,医生可当场解读报告,效率提升数倍。
3. 精准诊断:微米级分辨率“透视”眼底
OCT技术能分层显示视网膜的10层结构,分辨率高达5微米,可检测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瘤、黄斑水肿等微小病变。OCTA则进一步显示血管形态,区分干性和湿性黄斑变性,为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4. 适用范围广:从高危人群到日常体检
新技术尤其适合以下人群:
(1)糖尿病患者:定期筛查可预防视网膜病变致盲。
(2)高度近视者:易发生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3)50岁以上人群:老年性黄斑变性风险随年龄增长。
(4)青光眼患者:OCT可评估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监测病情进展。
三、新技术背后的“黑科技”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CT”
OCT利用近红外光对视网膜进行断层扫描,原理类似B超,但分辨率更高。它可生成视网膜的横截面图像,医生能清晰看到病变位置、深度及范围。
2.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血管“活体显微镜”
OCTA通过分析血流运动信息生成血管图像,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微血管网络。这一技术对早期发现新生血管、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革命性意义。
3.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部分OCT设备已集成AI算法,可自动识别病变特征并提示风险等级。例如,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AI-OCT筛查准确率接近99%,大幅减少漏诊和误诊。
四、未来展望:眼底筛查将走向何方?
1、便携化与家庭化:小型化OCT设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可能实现居家筛查。
2、多模态融合:结合OCT、OCTA、眼底照相等技术,提供更全面的眼底健康评估。
3、大数据与远程医疗:通过眼病大数据中心,实现基层筛查、上级医院诊断的分级诊疗模式。
五、你的眼睛需要一次“体检”吗?
如果你属于以下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底筛查:
1、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5年)
2、高度近视(超过600度)
3、50岁以上中老年人
4、有青光眼或眼底病家族史者
5、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者
眼底筛查的革新,不仅让检查过程更舒适,更让无数人避免了“因病致盲”的悲剧。下一次体检时,不妨主动要求一次“5分钟眼底筛查”——你的眼睛,值得被温柔以待。
(刘玲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